2023年05月20日
第03版:

家在原来的地方

顾继亮

母亲离开老家来城里半年了,每天上班时,我就把那心中的白发和叨唠留在高高的四楼。她总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望着我的远去。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陪伴母亲的只有对她来说不知所云的电视机。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啥时再回到自己的老屋,再和自己的左邻右舍唠嗑。

母亲已经83岁,身边再也不能离开人了,再加上天气寒冷,我实在不忍心老人留在老家独自生活。于是,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空巢的老家。可没过几天,母亲就不习惯了。离巢的老人,比空巢的老人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

母亲腿脚不甚利索,迈上几步就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母亲走走,坐坐,看看电视,打发着时光。后来实在寂寞,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她坐在小区的家槐树下,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是她们的交谈,也聊得那么开心。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小区,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我走出小区很远,找了近一个小时,看见母亲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老腿。我很生气,大声地说:“谁叫你出来的?摔倒了怎么办?碰着车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是想看看这条路是不是回老家的路,我想老家了。”

我没听她细说,一把搀起她,向小区走了。路上,我心里微微一痛。母亲脸上带着的不是委屈,而是做错事的学生般的愧疚与不安。望着母亲脸上的神情,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以后,母亲不再出小区,甚至很少下楼。我与妻子依然每天去边远的小镇上班下班,儿子每天上学放学,谁也没顾及老人的内心。

我每天也是担心母亲在家会不会摔倒,做饭会不会烫着,一个人会不会孤独。可一想到自己要工作,要生活,要养家糊口,这些担心又很快释然了。

一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看见母亲趴在阳台上,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直到我出了小区,正像母亲送我小时候上学,迎我回家的样子。

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静静地看着窗外,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我们下班回家时,阳台上的母亲唠叨多起来,说着老家邻居,说着自己的往事。

母亲下楼时,总是站在小区门口,眼望着老家的方向,像是在搜寻着自己进城时的路。母亲老是念叨着,“过年了,家里来了客怎么办?你有病的大哥怎么过年?我还是回去吧!”城里再好,也抵不过母亲对故土的眷恋。春节快到的时候,我将母亲送回了老家。■本版摄影 毛毛

2023-05-20 顾继亮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6134.html 1 家在原来的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