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第03版:

第一次远行

蔡随芳

那年,我母亲20岁。和她定了娃娃亲的我父亲在应城当兵,几次带信给她,邀请她到部队去看他。我父亲当时月薪6块钱,攒够25块,邮寄到公社大队给我母亲做路费。一连邮寄两次,都被欠缺银子的亲戚直接取走。我母亲除了信,一分钱也没收到。父亲也无可奈何,他理解至亲的难处,而我母亲很想去部队,就只好自己凑路费了。

我母亲那时早已离开学校回家务农,家里3口人,外婆是旧式女人,裹着小脚,不能干重活,挣的工分不高。我舅舅年幼,更指望不上。我母亲一有空就到山上砍柴,然后挑到镇上的油坊去卖。虽然50公斤干柴只能卖5毛钱,也终于凑足路费,又独自沿山路走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开证明,才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那是母亲去过的最远地方,赶上父亲去武汉学习,父亲又带她一起去游玩。母亲跟着逛了江汉路,又徒步长江大桥,赏心悦目,眼界大开。

母亲多次向我描述站在长江大桥上看到的风景。六十年代的长江两岸,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没有后来建的黄鹤楼,到处是密匝匝低矮矮的楼房。江面烟波浩渺,轮渡汽笛声声悦耳。

在长江大桥上走了几个来回,在下桥阶梯照相留念。那是我父母最早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母亲梳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穿着借来的一件斜襟儿碎花薄棉袄,黑色大腿裤。父亲一身土黄色的军服,帽子上的五角星闪闪发光。我父亲细高个儿,好像一棵挺拔的白杨。我母亲红扑扑的脸,仿佛一株红高粱。两张朝气蓬勃的脸,洋溢着那个时代最灿烂的笑容。

母亲的每一分钱都挣得很辛苦,攒得很辛苦,总是尽可能地节省。独自返程时精打细算,早饭一碗稀饭,两根油条,要花掉2分钱。在襄阳住的旅馆,一晚上要5毛钱,得卖50公斤柴啊。母亲说,如果不是担心安全,她宁愿睡桥洞。

当外婆告诉村里人,说我母亲一个人去了武汉。有位长辈大惊失色,“你怎么让你的女娃去那么远,走丢了可咋办哟!”事实上,母亲独去独回,安然无事。这趟独自远行,在大山深处的偏僻村子广为流传,成了很多姑娘最羡慕的事情。直到现在,母亲讲起这往事,还是满脸自豪。

母亲在很年轻的时候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这影响了她的人生。她后来总是教育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因为眼界开阔的人,心胸开阔,人生的道路也开阔。

2023-05-20 蔡随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6138.html 1 第一次远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