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1日
第04版:

梁婶家的麦收

侯美玲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过了小满节气,梁婶天天去看麦地,家里的五亩麦子长势好,正加紧灌浆,籽粒日渐饱满,让人心生欢喜。

回到家里,梁婶打电话给二强,二强家新买了几台联合收割机,除了为本村人服务,还走南闯北去收麦。二强说:“婶子,你不说我都要去你家收麦,忘了谁家也不能忘了你家。你放心,咱村的麦子我最熟悉,麦熟那天我一定先给你家收割。”

打完电话,梁婶放下心来,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歇息。一抬头,看见墙上儿子的照片。梁婶丈夫早早去世,家里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女儿早已出嫁,儿子杜兵和她相依相伴。

杜兵自小身强体壮,高中毕业后参了军。新兵入伍大会上,摄影师为杜兵拍下这张照片,绿色的军装军帽,胸前戴着大红花,显得英俊威武。

后来,这张十寸照片一直端端正正挂在八仙桌上方,无论谁,只要一踏进梁婶家门,就能看见杜兵的军装照。到部队后,杜兵表现突出,服从命令,训练认真,吃苦耐劳,每年都会寄来荣誉证书,梁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梁婶幼年经历过饥荒,常对家人说:“仓中有粮心中不慌,麦子是咱农民的魂,啥时候也不能误了收麦”。这话说得有道理,那年大旱,地里麦子绝收,杜兵去亲戚家借粮,直到补种的玉米丰收,全家人才安下心来。

有了那次的歉收,全家人对收麦就没掉以轻心过,一定要让辛辛苦苦种在地里的麦子颗粒归仓。虎口夺食,每年收麦都像是打仗,割麦、拉麦、脱粒、晾晒,梁婶和杜兵忙前忙后,每次都再没多余的力气了。

三年前的春天,部队几个领导来到梁婶家,个个神色凝重,梁婶腿软得站不起来。大家扶梁婶坐在椅子上,一位军官流着泪说:“大婶,您养了一个好儿子!”原来,杜兵在执行特别任务时壮烈牺牲,梁婶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杜兵牺牲后,生前所在部队领导常打电话,问梁婶生活有没有困难。梁婶总是回答没什么困难,还告诉电话那边,这些年农业政策好,家里的麦子三年吃不完。闲暇时,自己去村办工厂打工,挣的钱足够日常开销。再加上农村医疗保险保障,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日子过得不比别人差。

尽管梁婶说没困难,部队还是派人来给梁婶收麦,战士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一天时间就收完了麦子,梁婶心里感动,对战士们说:“回去告诉首长,我谢谢他们。”到了第二年,士兵们又来帮着麦收。临别,梁婶说:“回去告诉首长,收麦我能完成,就不麻烦组织了。”

芒种这天,杜村几千亩麦子都变成金黄色,一阵微风吹来,掀起滚滚的麦浪。二强没有食言,3台联合收割机全都停在田边,等着梁婶发号施令。

梁婶会心一笑,举起右手挥了挥,收割机立马开进麦田,“突突突”声响过,麦子一排排倒下,随着收割机的开进,饱满的麦粒掀起了金色海浪,收割、脱粒、茎秆分离,都是机械化的,麦子直接装袋运回家里。

看着井井有条的收麦,梁婶喜上眉梢。这时候,几位穿绿装的战士向麦地走来。梁婶认识他们,忙走上前迎住了,爽朗地说:“你们看,有了联合收割机,收麦变得容易多了。收麦这件事交给农民自己,你们放心好了。练好本领,保家卫国才是你们的重任。”战士们听了,个个点头称是,还说一定要把在梁婶家麦地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汇报给部队首长。

■粤梅 摄影

2023-05-21 侯美玲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6169.html 1 梁婶家的麦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