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刘莉娟 刘晋龙)“怎样防治草莓病毒病危害,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益?”在唐口街道大流店村草莓产业园,乡村农技人才张雄伟的“田间课堂”正在开课,农民群众你一言我一语,认真交流技术问题。像这样的“田间课堂”,张雄伟已经在此开展10余次,既传授惠农利农的好方法、新技能,也面对面解决村民们的生产难题,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农村经济带头人是乡村人才的“关键少数”。3年前,上海禾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雄伟在“任才回乡”体验活动中与唐口街道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美珠结识并达成合作意向。作为“新农人”代表的张雄伟,依托300亩流转土地,在村先后建立了草莓组培技术综合实验室和组织培养综合生产基地,在公司选拔农业研究员成立现代农业人才服务队,派驻村内进行脱毒草莓种苗的快速繁育指导,产业得到迅速成长,现如今已具备年生产300万株组培苗的能力,年产值300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常言道,“高手在民间”。乡村人才振兴,既要引进“外面的凤凰”,也要用活“本土的专家”。长沟镇南薛村党支部书记薛凤军就是这样的“土专家”,在引领村庄治理、发展集体经济上“有一手”。自2007年担任支部书记以来,面对村庄欠债38万元、环境脏乱差、群众不和谐的“老大难”问题,薛凤军下大力气抓班子、带队伍,健全完善村级工作制度,实施“归燕还巢”工程,成功回引7名优秀人才到村任职,支部凝聚力、组织力不断增强。同时,发挥自己土生土长、了解村情民情的优势,选准发展路径,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党支部牵头成立南薛利民服务公司,与驻地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供劳务、基建、运输、物业等服务,村集体收入连年攀增,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0余万元,每户每年平均增加收入2.5万元。
像这样“外引与内育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早已在任城区落地生根。利用寒暑假大学生返乡契机,举办“雏雁返巢”活动,选拔优秀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观摩、返乡创业政策宣介,依托喻屯镇百果园、稻虾项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打造人和郗庄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带动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后备军;开展“擂台比武”活动,支部书记上擂台、晒亮点、谈经验、谋发展,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对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发展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从中发掘并重点培养一批乡村本土人才;举办“乡村振兴技术人”公益培训班,让各类想学技能的农民学有所得,从“老农民”向“新农人”转变,把“老方法”与“新科技”结合,让乡村特色资源活起来,最大激发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