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孔慧源)近年来,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在校园安全工作中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注重打造安全管理共同体,运用“一三四”安全工作模式:即一套安全管理组织架构;通过统整目标、学习带动、家校协同三项途径,管理中落实安全责任制,同行共治;设置四个管理分区,赋能治理,有序开展安全教育、整理规范安全档案,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加减法,全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落实安全责任制,同行共治。一套组织架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助于落实责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为校园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安全工作,两名副校长、一名纪委书记、一名工会主席分别分管一至两个科室安全工作,科室对应的安全职责细化到安全制度、隐患排查、安全培训、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等16项具体内容,构建一套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做到分解任务做加法,人人担责做减法。
通过统整目标、学习带动、家校协同三项途径,统一思想,强化安全意识。学校健全安全工作管理组织,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安全护导队伍、设置班级安全员,逐层签订责任书。全员参与的模式,凝聚起安全管理团队合力,共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总要求,明确岗位安全职责,牢固树立“责任如山、事故可防、有责必尽、执法必严”的安全理念,做到预案人人知、防范时时抓、教育常规化,安全队伍成为安全管理核心力量,人人明责,齐抓共管,隐患自然就降下来了。安全学习培训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主题培训集中学、线上线下同步学、安全测试督促学、体验实践加深学的五学模式,安全管理干部先把学深悟透的加法做起来。
学校借力家委会、家长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积极开展“面对面谈话”“校长谈话日”“阳光小屋”心理咨询等活动。全员家访聚焦问题,深入交流,有效沟通。全员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关注特异体质、情绪异常学生情况。班级建立个人台账,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宣传画册、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切实增强安全意识、督促家长履行安全教育和监管职责。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模式,让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精细划分管理分区,赋能治理。学校细化每个科室安全主管责任,安排落实工作对应相应职责,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担责,事事尽责”的局面,坚持主管领导带队分组自查机制,学校纪委统一监督管理,针对校舍安全、消防安全、安保设施、设备安全等隐患进行排查,做到立查立通报、立整改。密织的责任网,有效实现了工作小组的网格化管理。将网格按照职责划分为管理小组、支持小组、实施小组、评价小组四个功能区。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制定计划、安全月历、课程安排、安全教育,整体统筹全年安全工作要点。安保人员每周一次安全例会、每月份一次业务或技能培训,涵盖放学时间一分钟内持械上岗、安保器械使用考核、一键报警、监控查询、接人待物礼仪等相关内容,确保专业人会做专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