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孔子高级中学高一 一班 苏小桐
明晃晃的新闻头条“双碳目标”使我目光停驻,“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小声念道,脑海中同时回荡起刚刚诵过的一句诗,“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平日里总觉得一些新闻报道里的国家大事与现在的我们无关,但不知为何,每当看到这种有关生态和环境的信息总有一种神奇的使命感,或许这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吧。
我躺在床上想着,走过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人类不再日夜挣扎于生死两端,仅仅凭依自然的“意愿”而繁衍生息。随着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人类得以重新认知世界,以“我”的视角领略自然之美。花鸟虫鱼、云雨变化也成为普罗大众能感知的美好存在。那在先前是如何保护生态的呢?不知觉,已进入梦里。
场景一转,我来到了五帝时期。我叹于周围茂密的原始森林,慨于湛蓝碧空,惊于明澈见底的溪水。森林里有肆意奔跑的小兽,天空上有展翅翱翔的大鸟。“怎样?山林川泽草木鸟兽可都归我们管。介绍一下,我们是虞、衡部门。”原来从五帝时起,就有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部门——虞、衡,相当于现在的“环境保护部”。中国最早的“环境部长”是伯益, 他爱好驯养鸟兽,被舜任命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到了大禹时代,他跟着一起治水,还发明了水井,《山海经》中的很多故事源自他的日记。原来中国古代早在五帝时期就已经有了生态保护的意识,“有此山河,足世安!”我赞道。
梦醒,目清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谐之道孕育而生。更有“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倡导要怜爱动物、救助生命。我似乎也从中悟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生态环保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身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挺身而出,携手共进,助力让生态环保走进亿万中国人的视野,推进“双碳”目标高质量完成。我们可以从植一棵小树,低碳出行开始,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