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5日
第03版:

贵溪毕济川与济宁济川坊

高建军

在江西省贵溪市,旧有“父子三翰林,一家四进士”的佳话。

554年前,工部济宁分司主事毕瑜,在济宁城内主持筑建一桥,榜题“济川”。恰巧这天毕瑜长子出生,也取名“济川”。那年是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第二年,又有次子,名“济时”。这爷仨,毕瑜,中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二甲第58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毕济川,中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二甲42名,官翰林院编修;毕济时,中正德六年(1511)进士二甲第40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后来,毕济川之孙毕三才,又中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三甲第18名,官至七省巡按,升太仆寺少卿。贵溪毕家于是有了“翰林世家”之称,建有牌坊,荣耀故里。“一门三进士今绝少,父子三翰林古无多”,一时名震朝野。

这祖孙,又是如何与济宁有这些联系,与济宁运河扯上故事的呢?

毕瑜,字廷珍,江西贵溪县白田乡小田村人,生于1435年十二月初一,卒于1480年。中进士后的第3年,即成化五年,以正五品郎中衔来济宁任工部分司主事,也便有了开头说的桥与儿子同取一名的故事。

这篇故事,又是曾孙毕三才的同年、内阁首辅朱国祯(1558—1632)在《涌幢小品》记录的一段往事。文章不长,录此存查:

济宁州济水,会洸、沂、泗之水,皆循大清河故道。旧未有桥,成化中,工部郎中毕瑜,贵溪人,创为桥,榜曰济川。落成之日,长子生,遂以名。弘治壬戌进士,翰林编修。又一日,梦绯衣绛巾者,称宋邢魁,曰:“公堤大逼,吾宫将为行路,奈何?”亟索堤傍志石,丹书炳然,改筑堤,封其故墓,为文以祭。匝岁复见梦曰:“愿为公后以报。”诘朝生子为济时,正德辛未进士,亦工部郎中。孙三才,与余同年,己丑进士,御史、少卿。

晚明杰出思想家、毕三才的状元同年焦竑(1540—1620)在《澹园集》第二十卷里,也以《重修济宁州济川坊记》为题写了这一故事。

毕瑜于成化十年(1474),由京官调任提督山东学政按察司佥事。在此任期间,也留下一些佳话逸事——

在邹县孟庙致严门外题有《告孟庙文》,关于孟子学说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还命邹县教谕刘浚、宁阳教谕宋叔昭、峄县教谕吴伯淳三人编纂《孔颜孟三氏志》,五年“凡五易稿而得七八矣,然家藏故典不能尽详”。

成化十六年(1480),刘浚、吴伯淳因公务暂离,毕瑜也在这一年去世,此书编纂遂告中辍。成化十八年(1482),刘浚得到孔公璜所作《祖庭广记》,补充前稿不详内容才得以完稿,后由邹县知县张泰助资刻印而传播于世,亦算告慰了毕瑜在天之灵。

毕瑜游尼山,先后拜谒了颜回墓、夫子庙、观川亭、智源溪、坤灵洞等,感叹道:“天下之大,非无名山大川可观,而千万年斯文独肇于此。得非天地五行精华之气,自开辟初已秘于此?一旦吾夫子应祷而生,有以独得之,尽夺天下古今之秀,为人之至,又为圣人之至也耶?”回到济南仍感奋不已,遂撰《尼山记》。在泰山、济南、日照、邹平等地,也留下许多怀古咏史的诗文。

毕济川(1469—1510),字汝舟,1502年33岁中进士,41岁即辞世。因书法、文采俱佳,且做事勤谨严笃,“留馆”担任编修,一直在翰林院“爬格子”。得以参与修纂《孝宗实录》,被誉“史法精整,缀词简古,如汉唐人笔”。在家乡为母亲方氏守孝间,以编纂国史的水平主修《新安毕氏族谱》17卷,杂著《春秋会同正蒙解》诸集行世。虽与济宁济川桥同名,却与济川桥、济川坊再没发生过故事。倒是其弟济时、其孙三才,与济川桥、济川坊和工部济宁分司,又延续了开篇所述逸事。

毕济时(1470—1535),字汝霖,号茅洲,正德六年(1511)进士,仕终工部管河司郎中(正五品)。《明武宗实录》等有关史料记载,毕济时在任工部郎中时,在山东运河河道管理方面,做出许多革除陋弊的业绩。

正德十四年(1519),京杭大运河南旺一带80余里河道出现淤塞,漕船滞留。毕济时奉皇帝之命赶赴现场,会同山东巡河、分守等官员入夜巡查,调集千万民工及时清淤疏浚,使运河得以畅通。他屡次反映河道管理的弊端,提出相应治理措施并得以施行。

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武宗帝批准其请求,规定此后沿运河一线的军卫、有司存贮的桩草、夫价银两,“非关河道急务,不得擅用”。明朝规定,管理运河官员专职管理河道,其上司不得差遣办理其他事务。尽管朝廷三令五申,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

嘉靖元年(1522)二月,毕济时上奏说,运河临清以北沿河所属大半为屯军,但“军屯之地铺舍尽毁、官柳尽伐、堤岸不修、河洪不浚,军民船舶盗劫为常”,并指出原因主要是武职廉勤者少,而抚按又委以被差;军士缺伍者多,且壮丁大都被编以它役,对河道维护重视不足。

毕济时的奏疏转到兵部,兵部非常重视,后经覆准,兵部依照军政考选事例,每处卫所都选定一员廉洁勤慎的指挥,专门负责河道事务,使河道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毕三才,生卒不详,字诚叔,号印石,毕济川的孙子。贵溪县小田村《毕氏家谱》载:毕济川无子一女,过继毕敖之子武卿为后。三才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后,初任徽州府推官,钦授监察御史,万历三十年(1602)任云贵川陕等七省巡按,凡13年,升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宁夏告急,敕代阅武事后赐一品服俸。声名煊赫,成为贵溪毕姓家族中官职最显、权位最重、至今传说最多的一位。

1598年至1599年间,毕三才奉旨来济宁勘察水务,重修了屏立工部济宁分司的“济川”“瀹济”两座牌坊,并延请时驻济宁任都水司主事的胡瓒改题坊额,将“济川”改为“排泗”。如此是谦逊之举,还是为避祖名讳,不得而知。

至此,济川坊还在,坊名已改。立坊的时间,应该是毕瑜来济宁任职的第一年,也就是毕济川出生的那年,即1469年。消失的时间,应是清康熙十四年(1675)分司裁撤辟为济阳书院,以及后作慈善机构普济堂以后的事。如此算来,这座蕴含着传奇故事的牌坊,在济宁运河岸边矗立200余年。

毕瑜、毕济时、毕三才或数年或数月、数日履职的明代工部济宁分司,位置在哪儿呢?济川坊又在哪里呢?

工部济宁分司,为工部山东四大分司之一,是工部都水清吏司,简称都水司,职官在济宁的衙署。《兖州府志·河渠志》载:“都水司主事一员,奉部檄行事,驻诸济宁,掌凡泉源闸坝之政令,府州县管泉管河官员皆属提调。”

工部济宁分司署,初建在城外王家屯,房屋23间;后移建城南门外鼓楼街北,面东设门。毕瑜来任主事后,始改坐北朝南向。至清康熙年间辟为书院前的衙署规模,三进院落和两处跨院,建筑共58间。

第一进院落里,有仪门、直宿房、书吏厅、外厨房、皂隶房等,主体建筑为兼济堂,六楹,堂前有抱厦,东为书办房,西为文卷房。偏东一处跨院,有君子轩。君子轩之前为客厅,之后为一卷亭。南墙边辟有绿台、莲池,植有疏竹,池中荷叶田田,台上竹影婆娑。偏西一处跨院,是土神祠。第二进院落,主体建筑饮水堂,东西为书房。第三进院落是寝楼院,寝楼上下10间,楼之前为东西厢房,楼之西侧有莲池,池北为草玄亭。

衙署大门,前题“都水行台”,后题“砥柱中流”。都水台,是主管治水的官署名,明代在工部设都水司,不单设台监;行台,是指中央机关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砥柱中流,是分司署官员告诉民众,他们能像黄河中流砥柱一样力挽狂澜。门侧东为官吏房,西为听差房,其两侧筑建东西鼓楼,而“鼓楼街”也因此得名。

大门之前以东以西,共建有7座牌坊,其额题标示着官署名称、治所地理位置、性质和职责。门前,中为“转漕要会”坊,东、西为“节宣国脉”“飞挽京储”两座跨街石牌坊。

转漕,取“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意;要会,通都要道之义。赞誉济宁是运河之上的通都大邑。节宣国脉,是言济宁“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济宁之于整条运河极端重要的地位。飞挽京储,则言漕粮迅速运送到京城。

又东为“国赋通津”坊,额题之义也是说济宁“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 ”,南北冲要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税赋征收的重要关口。门之最西北,为“司空行署”坊。司空,代指工部的官员;司空行署,指工部驻扎济宁的公署。

分司署衙最东,顺运河而建之牌坊,即是毕瑜所建、其曾孙毕三才重修的两座牌坊,北曰“瀹济”;南边那座,就是“济川”坊,重修后改名“排泗”,由时任工部主事胡瓒题额。济川,排泗,瀹济,是言工部济宁分司的职责,就是引水济运、疏浚漕河。尤其是毕三才重修、胡瓒改题坊额的牌坊,更是记录着毕氏祖孙为官运河的传奇故事。

工部济宁分司署,在今老运河盛泰桥西、鼓楼街路北公路佳苑小区附近。济川坊,约在今鼓楼街与竹竿巷交叉路口的“竹竿巷”石坊处。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不变者,运河依然在,文化在流传。

①1914年的小闸口。河对岸即明代工部济宁分司遗址。

②鼓楼街与竹竿巷交叉口处的竹竿巷坊。约为济川坊旧址。

■资料图片

2023-07-15 高建军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0688.html 1 贵溪毕济川与济宁济川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