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5日
第03版:

石信卿老师

上海虹口 孙宏彝

中等身材,为人和蔼,山东口音,头发有点花白,常穿一件银灰色的中山装,这就是高中学校图书馆石信卿老师给我的印象。听说他年轻时曾参加过北伐,因此腰板始终还是挺得蛮直的。那时,我被班级推荐开馆时协助石老师管理图书和借阅登记,和他逐渐熟悉了。

每天中午和下午课余,是图书馆开放报刊阅览和图书借还的时间。石老师还是挺忙的,不是对外开放的时段,工作也蛮多的:新进的采购图书,要及时做好目录卡片并登记在册;报刊都要整理归档,然后整齐装订;书籍如有破损,还要手工修补;每天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是必须的。尽管辛苦,但他任劳任怨地在图书馆这块田地里默默耕耘着。

石老师看我喜欢读书,就常破例允许我到书库内自由挑选。因此在课后,我常常遨游在浩瀚的书海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一看就是好长时间。

高三时候,石老师找我商量,在图书馆门前的墙上出一块黑板报,以正确引导学生读好书,及时提供新书信息。我和另一位同学很快就出了黑板报,石老师看后还是比较满意的。

文革开始后,去图书馆的人很少,没有了以前的热闹情景和气氛。图书馆偏居一隅,石老师仍像以往那样,只身陪伴着那些书,规规矩矩地每天准时上下班。那段时间,我倒常去图书馆,安静地读了许多书,增长了不少知识。

毕业分配去农场,走之前把离校手续全部办清,包括归还图书馆借来的书。奇怪的是,再未见过石老师,不知他是否退休了。

弹指一挥,多少年过去了,师生欢聚过数次,遗憾的是,没人再见过石老师,也打听不到他的任何下落。

前些年的某一天,我把“石信卿”3字输入电脑,网上也没见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只是在介绍山东济宁名胜兴隆塔时,提到塔上有用锐器刻的“平原县石信卿于民国廿六年(1937)避倭乱于此留念”的字样。这人是否就是石老师呢?无法证实。但从石老师年轻时的经历来看,年龄特征有点像是他。

当年我们学校许多老师都深受同学们爱戴,而石老师与上课的老师相比,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但我隐隐感觉到,他可能有不平凡的经历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更深入地了解。难忘我的老师,谨以此文表达对他的思念。

2023-07-15 上海虹口 孙宏彝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0689.html 1 石信卿老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