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数字技术,可将传统文化元素数字化、虚拟化、标准化,利于其实现永久保存和世代传承。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可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亦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光明日报:《让数字赋能传统,让文化把握技术》
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不仅能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还可以让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等向农村集聚,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新的可能。从生产来看,生产智能化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精准播种、智慧灌溉、高性能智慧农机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让农民种田效率大大提升。从管理来看,苹果、大豆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信息加速整合共享开放,越来越多的农业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精准高效。从经营来看,经营网络化助力电商新业态蓬勃兴起。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顺畅,这既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也推动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人民日报:《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公办养老机构是依托政府力量和资源举办的,是政府履行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兜底责任的主要载体,理应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好基础作用,这也是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布局、供给和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职能定位来看,公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是为解决低收入、困难个人或家庭以及特殊群体的养老困难、满足其基本养老保障需求而建立的。从基础设施、服务设备、管理规范、服务模式及服务队伍等方面来看,公办养老机构普遍比较健全和成熟,再加上受政府政策、资金的长期支持,其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日报:《推动养老机构服务更精细》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在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科技红利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带来了诸多非传统安全冲击。就业机会被取代、军事武器智能化、南北数字鸿沟加深、民主人权面临威胁……这些问题不会随着人工智能的继续演进而得到自然解决,而是亟需人类建立规则和制度加以预防和规范。中国提出的人工智能治理五项原则,以人类和平与安全为立足点,正视人工智能的科技价值和潜在威胁,为人工智能装上了“护栏”,将发展的“缰绳”牢牢掌握在人类的手中。期待更多国家与中国一道,共享发展,共应挑战,共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命运共同体”。
——中工网:《为人工智能发展装上“护栏”》
(闻道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