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绘事而言,浓郁和素俭可谓各有千秋。就如同人的口味各有不同,有的人喜欢荤菜,有的人喜欢素食。杨象宪先生显然属于后者,这与他的性情相关。
黄宾虹先生说:“笔墨之道,同乎情性,非高旷中有真挚,则性情不出也。”杨象宪先生有一份自述,透露出淡泊宁静的心性。他给前辈、同窗和晚学的印象,是孜孜矻矻、学而不厌、不求名利、虚怀若谷、朴实平易。画品即人品,他专注花鸟、不图华滋,不事俗艳;素以为绚,寄情天然。素,是他作品最重要的品格。
中国画与西洋画有别,中国画重品尚文,西洋画重风格尚巧技;中国画空灵,西洋画质实;中国画游目骋怀,西洋画定点透视;中国画将空间时间化,西洋画将时间空间化。
且不论别的,光就中国画的“品”而言,较之西洋画的风格,尚有更高一层令人赏鉴、体味和玩索之境界。“逸、神、妙、能”不是横向并峙的风格,而是纵向递进的品位。因为对于中国画画家而言,画是性情之彰呈和流露,而西洋画画家是个性的张扬和显现。个性呈现的标志是风格,性情流露的高致是意境。
杨象宪先生的花鸟画“天然出清新”,他的艺术人生都秉持“素履之往”,而“素”衍生出他绘事的品格。
据他撰写的自述,他艺术的“头口奶”得自于诸乐三先生,后来他又得到潘天寿、黄宾虹、吴昌硕、吴茀之诸先生的沾溉,然潘、黄、吴品位之高,令人仰止,他认为可观可赏可赞可叹却不可学。
曾经有一度,他学潘天寿几乎可乱真,潘先生见了,连忙告诫他“象宪,你千万不要再学我了”。他自然领会得潘师“似我者死”的画外音。所以他在领受潘师教诲的同时,转而从诸乐三先生处传承汲取的滋养,他的笔墨似乎更多地源自于诸乐三先生。
一方面,是因为诸先生之笔墨更合乎他的性情;另一方面,诸先生课徒之涉医、易、艺三理,诗、书、画三绝,有循序渐进的路数,使他有渐入佳境、探幽入胜之感。
大多人说他作品体现“精、静、雅”,而且从潘天寿先生处获益良多。而我觉得杨象宪先生的作品用“清俊、雅健、淡简、静远”来形容似乎更确切,因为,他颇为得益于诸乐三先生的启悟引导,且他又是能够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外,故形成了他自己的上述品味。
清俊。画宜清,不宜溷,气清则画清。读杨象宪先生花鸟画,会感觉一股清气迎面扑来,令人神清气爽。这一点估计也是人们的共感,也是人们之所以喜欢杨象宪先生画作的首要原因吧。
2014年,一位朋友持杨象宪先生15米花鸟长卷拜谒童中焘先生,童中焘先生给这幅长卷题写了“天地清气”的卷首。这4个字是对杨象宪先生人品和画品最高度的概括。
杨象宪先生的花鸟往往不是静态的描绘,而是动态的书写。那些花花草草,飞鸟鸣禽,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有袅娜之姿。画家下笔飞动跳宕,倏然而至,戛然而止,杳然而入于空无,笔辟乾坤开,墨翕天地合,在大开大合间,有画处俊爽明丽,无画处清气流衍。
杨象宪先生以寻常之景入画,花鸟题材新颖,寻常山石野卉皆入画家法眼,他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色中撷取一二,加以构图结体,使画面充溢着清新俊朗之气色,亲切自然之气象。
雅健。笔墨有雄健,有刚健,有强健,有劲健。杨象宪先生师从潘天寿、吴茀之、陆抑非、诸乐三等先生,并浸淫于海派、浙派诸名家。得画之要诀,一个字:“健”。他与乃师吴昌硕的雄健、潘天寿的刚健、诸乐三的劲健不同,笔墨流露出的是“雅健”。
前面已经提到杨象宪先生画学的“头口奶”,是诸乐三先生的画作和指导。他在高中时偶然结识了卢鸣治先生,卢先生家富藏书画,尤以诸乐三先生的画为多,令杨象宪大开眼界,并经由卢鸣治介绍而结识了诸先生。
诸先生常给杨象宪的画修改润色,还给他寄示范作品。这样的“童子功”,使杨象宪打下了笔墨之“健”的基础。因为诸乐三先生医、易、艺皆通,作画、课徒自然会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易理与望闻问切、察事观物皆以“健”为准的医理,以及笔墨需持劲健的画理传授于他。
“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盖华滋、精细可以力为,雅健、清逸关乎神韵骨骼,不可强也。”我以为杨象宪先生的雅,首先在于他笔下的书卷气。而他的健,则得益于经年累月的书法功底,以书入画,笔力俊健,两者合在一起便成“雅健”,这是画家自身学识修养通过笔端的自然流露。
《绿扇》一画写雨后芭蕉,一般画家写芭蕉者常配以篱笆、假山的多,而杨象宪先生别出心裁,在芭蕉之后穿插一枝挺拔劲健的竹子,使画面刚柔相济,达到了“雅健”的效果和品味。
淡简。文人作画或纤益求纤,秾益求秾;或由纤而秾,厚积沉郁;又或由秾而纤,放笔淡抹。我看杨象宪先生的画是由绚丽而归于平淡,由平淡而至简约。淡简之美或可谓之纤丽。淡缘于他内心的淡泊宁静。他的笔似用长锋、中锋,而少侧锋、偏锋,而其用墨定然是顶烟而非松烟,是醉墨而非宿墨,故其画能得笔墨淡简之逸趣。
写意求简趋平淡,管毫执中得两端。总嫌色多偏俗艳,欲将秾丽转清纤。
《闲立荷塘烟淡淡》这幅画的主体,看似两只闲立的鸬鹚,而实际上画鸬鹚是为了画荷塘,荷塘、荷花是这幅画的准主体。画家寻常画荷花都是浓墨重彩,或泼、或洒,或挥毫恣纵,或剑拔弩张。这幅画却让荷塘烟笼雾罩,荷花朦胧简淡,显得高雅而含蓄。
静远。杨象宪先生好静,他的同学吴山明先生回忆,大家有时无所事事,一天吴约杨去看热闹,杨却说:要看你去看,我才不关心这些事。到曲阜工作后,他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他寻常就作小画,却在咫尺之幅中见天高地远。他作画不是为了画展,更不是迎合评委趣味,不是追崇时尚。正是这种远离功利的淡泊之心,使其画看上去静寂而清远。
《霜积秋山万树红》这幅画以三角形构图,仅画了疏密相间的几枝树杈,结着疏疏落落的小果。画家写秋山,没有去表现层林尽染的繁复,只画了一枝树杈,一只小鸟跃然欲飞,却带出空山迢递,实所谓:触目纵横千万树,赏心只有一二枝。虽是花鸟小品,却能以小寓大,以一当十,以动传静,静以致远。
“清俊、雅健、淡简、静远”是“素美”,更是禅意。那么禅又是什么呢?禅是静虑,是淡泊,是见性,是安抚本心,是将功利世界的阻绝……如果说杨象宪先生画中的素美是一种品格,那么,从这些素美之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禅趣、禅意则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