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1979年初,转眼间,高炮营来到滇南这座大山上,临战驻训近一个月了。这天晚饭后,突然接到看电影的通知。当全连整队完毕正要出发时,路上传来阵阵嘹亮的歌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不知哪个单位的一支支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地从我们宿营地前走过。整齐的队列和歌声,是扑面而来的高昂士气。这就是我们的部队,平时看上去很平常,可一听说要打仗,精神头一下就上来了,这就是红色基因的力量。
部队带到了指定的一块空旷的场地上,两根刚刚竖起的木杆上,正在张挂银幕。各单位依照划分的场地依次坐定,一位首长宣布:“一营接受了新任务,明天出发,今晚举行电影晚会为他们壮行。”仔细一看,说话的是二团王副政委,因驻训点相邻,团里放电影也捎带通知了我们。“放映队到师部拉片子去了,趁这个机会,咱们活跃一下气氛。何一平,你来打头炮。”
副政委话音刚落,人群中噌地站起一个头不高,长得非常精神的年青人,“一连全体,听我指挥,‘向前,向前’,预备起——”队伍中响起雄壮有力的《解放军进行曲》,一首唱罢,他侧身调头,高扬双臂,“我们唱完了,二连来一个要不要?”
人群中立即大声应答:“要!要!”何一平带着连队拉起了歌。这时,一旁的队伍中也站起来一位,“唱得好不好,妙不妙?”
“好!”“妙!”
“再来一个要不要?”
“要!要!”。二连哪肯轻易就范,反要一连继续。小何把球再踢回去,“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快、快、快!”边拍手边有节奏地大声催促。
拉歌,不是哪个单位的独家表演秀,也不是你一首我一支的轮流坐桩,而是你来我往的攻防战。这个过程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这正是拉歌的魅力所在。
几个回合下来,二连也就不再扭捏了,唱了一首《说打就打》:“说打就打,说干就干。拈一拈手中枪,刺刀手榴弹……”特定背景下这首歌太合时宜了,唱得起劲了,接着又来了一首《我是一个兵》。唱罢,没等指挥者开腔,突然半空中炸雷似的响起一句,“我们欢迎一营一起唱一支好不好?”
“好、好!”人群里哗哗鼓起掌来,不知谁带的头,唱起了《军民大生产》的调子,“一营那个嗬嗨,歌儿唱得好那个嗬嗨,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太,唱得好那个嗬嗨。一营,唱一个,唱一个,一营!”
现场的气氛进入高潮,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摄、吸引,不由自主地凝神于此情此景,也加入呼喊的队伍。一营拥有一连、二连两个红军连队,是各级首长倚重的尖刀和拳头,所执行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人们一边倒地将矛头齐唰唰地指向一营,分明是让出征前的他们以歌言志。
“好吧,我们就唱支《英雄赞歌》。”一个30多岁的汉子站起来果断表态。看他干脆利落的作派,像是营长。“何副指导员,你来统一指挥。”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何一平起音并熟练地打起了拍子,虽然原是优美抒情的女声独唱,但让几百名男声唱来,更是别具一格,充满阳刚又带着几分悲壮,更加显得气势磅礴。
“加油,加油!”四周响起一阵阵声浪和热烈的掌声。
歌声刚落,放映机射出一束光线,银幕上出现了片名《英雄儿女》,一营刚才唱的恰好是影片中的插曲。当片中的王芳演唱《英雄赞歌》时,全场观众一起唱了起来,激动人心的场景引发了共鸣,也是决心和意志的宣示与表达。
几天后,我们奉命向前线开进,牵引火炮的车队进入狭窄的山区公路不久,突然受阻。“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循着歌声望去,只见一个个肩扛小孩胳膊粗细竹子的战士,从左侧山上走下,在公路上鱼贯穿行,为避让负重行进的战士,车队靠道路右侧停了下来。
这时,我从驾驶室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肩扛竹子边走边指挥,“加快通过,别占路。”这不是红一连的何一平吗?时任连长的我急忙下车,“何副指导员,辛苦了!”
他一惊,回头注视着我,“你认识我?”
“认识,那次看电影,你是拉歌的指挥员。你们弄这么多竹子干什么?”
他移下肩上的竹子,擦擦脸上的汗,卖了个关子,“你猜。”
我想了想,“搭建简易住房。”
他摇摇头,“扎竹筏子,打仗渡河用,我们营是军里的试点。”
原来他们执行的是这项任务。我脑海中浮现出电影《突破乌江》中,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撑着竹筏子强渡乌江的镜头。这些红军的后代,莫非也要仿效前辈?
“现在橡皮艇、冲锋舟那么多,过红河还用得着竹排? ”我不解地问。
“试点就是为了摸索经验,偷渡、强渡都得试,重点是强渡,除了装备的制式器材,也用竹筏子这样的就便器材。我们希望到时候用不上,但立足于用。我写信告诉未婚妻,如果一个月后得不到我的消息,就不要再等我了。”
他说得很平静,我的心里却翻江倒海,倘若真的到了要用竹筏子强渡的地步,战斗激烈的程度和造成的伤亡可想而知,谁都有可能成为光荣的那一个。
不一会儿,运送竹子的战士陆续穿过公路,我们的车队缓缓启动,何一平和他带领的队伍,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他们的歌声在我的耳畔久久回响,我的眼睛湿润了。
2月16日晚,我军大部队利用夜暗,在多个渡口利用冲锋舟、橡皮舟偷渡红河,一举突破敌人防线。事非经过不知难,看似风轻云淡的偷渡,背后却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异常艰苦,成功绝非侥幸和偶然,而是建立在完整周密地应对各种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包括用竹筏子强渡准备之上的厚积薄发。
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不知多少战士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往无前,冲锋陷阵,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安宁。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