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雯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农村发展。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推动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对于增加群众收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撑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足,与产业兴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二是市场经营主体培育难,主要表现在经营主体少、带动能力弱,品牌效益不高。三是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发展链条短,三产融合不紧密、布局不协调,产业科技含量低,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导致一些产业关键技术推广运用难。另外政府和企业在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包装、生产销售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升级,创新营销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逐渐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深入研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一是政府要做好服务保障,抓点示范,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根据各乡镇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方面要把原有的特色农产品做强做大做专业化;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注重引进、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之专业化、规模化,成为农民创收新的增长点。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要着力解决板块特色不明显,各节点区域产业布局雷同,甚至出现内部恶性竞争、重复上项目等问题。三是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布局,打造规模产业发展集群。四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强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大力实施数字镇村建设行动,优化农村快递物流布局,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五是要持续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加工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进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发展,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用农产品加工搭建生产与营销的“桥梁”。六是要促进三产融合,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结合起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七是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商标注册、质量管理、品牌培育、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等手段创建自主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等活动,对品牌产品进行整合宣传,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中共汶上县委党校 本文为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专项研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10.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