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7日
第02版:

坚守湖区二十八载的“船医”

——记第九届全市道德模范杨传来

■本报记者 梁琨 实习记者 周生贤

渭河村是微山湖的一个水上渔村,村民大都以船代步。渭河水街是渭河村中由一条条船屋连接而成的湖中街,渭河村卫生室就在其中。年过五旬的杨传来在这里一待就是28年,是村民们离不开的“杨大夫”。

杨传来自幼随“船医”父亲出诊,他深刻地感受到大家对父亲的敬意。“长大以后我也要像爸爸那样,成为让人尊重的人。”从此,从医成了杨传来的梦想。1996年,杨传来毕业后被分配到微山县人民医院。想到能离开终日漂泊在湖上的渔船到岸上去工作,杨传来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可没过多久他就犹豫了,想想年纪越来越大还在坚守的父亲,他最终决定回到渭河村,和父亲一样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医。

渭河村四面环水,如果有村民患上突发性疾病,出行是个大难题。起初,杨传来摇着小船“行走”在各家村民之间,但小船靠手摇速度慢,容易耽误治疗。为此,他用攒下的几万元钱买了一艘速度较快的机船。“这片水域老年人居多,作为医生,我有责任送他们及时就医。”这些年来,杨传来的船开得又快又稳,村民们亲切地称其为“水上120”。杨传来曾开着机船,仅用20分钟就把昏迷的患者送到医院,因为抢救及时,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村民们寒冬腊月看病最艰难,湖水结冰,要去医院先要花一个多小时打通水路。村民陈恒花说,自己俩孩子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不管凌晨几点,只要一个电话,杨大夫总是能最快赶到。“看到杨大夫,心里就踏实了。”

渭河村有近1600名村民,村中常住居民的健康状况杨传来都了如指掌。现如今,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不少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收入,但村民们从不担心看病。他们都知道,在杨传来那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老年病号可以“先看病后付费”,等到年底老人的子女从外地回来了再支付。

跟村民打了20多年交道,杨传来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病经”。为了让村民知道怎样准确吃药,他用的都是土办法:“一天吃一次,就画一道杠。一次吃两个,就画两道杠,这样他就记住了。”

身边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只有杨传来的生活没有太多变化。不少同学早已在医院身居要职,他也曾为此失落过,也曾想过离开渭河村,但看到卫生室里村民们的健康档案,想想乡亲们在他的守护下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他就更加笃定留在故乡的决定没错!

微山湖见证了渔家人的寒来暑往、喜怒哀乐,记录下渔家人祖祖辈辈的汗水与期待。杨传来说,他愿意像眼前的这湾湖水一样,静静地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2024-08-17 ——记第九届全市道德模范杨传来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863.html 1 坚守湖区二十八载的“船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