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吴限 孟瑾)本轮派驻以来,兖州区聚焦“一心为民 ‘兖’出必行”一个工作品牌打造,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服务群众”三条工作主线,在每条工作主线上分别明确四个工作重点,探索形成了具有兖州特色的“134”模式,开拓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新思路。
“固本培元”,突出党建引领。精理论,强党性。紧紧围绕党性学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在派驻村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等宣讲活动,全力推动党的政策部署向基层延伸。严规范,强组织。指导村党组织完善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抓好村党组织规范运行,选优育强党员队伍,全面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重培训,强能力。举办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推进会+集中授课+实地参观+情景模拟+研讨交流”多措并举,实现第一书记思想认识和履职能力双提升。树标杆,强激励。举办现场观摩暨擂台比武活动,让第一书记在“切磋”中晒成绩、比亮点、谈感受、找差距、明方向,积极营造比学赶超、创新实干的浓厚氛围。
“稳中求进”,推动产业振兴。抓项目,添动力。对上一轮19个帮扶项目运营管理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发挥“飞地抱团”模式优势作用,推动项目发展提质增效。同步谋划推动实施本轮帮扶项目建设,科学制定帮扶项目规划、评审、实施流程。邀请各领域专家先后开展农业农技培训、金融服务专题讲座、法律知识宣讲、电商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为项目发展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创品牌,提效力。组织108名第一书记深入镇村、企业一线摸排农副产品“家底”,编制《兖州区“第一书记联盟”特色农副产品推介名录》,召开首届“党建引领 乡村好品”农副产品推介会,牵线搭桥20余个农副产品进入商超,销售总额逾200万元。搭平台,聚合力。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联盟”平台优势,整合各分盟资源,组建新媒体视频拍摄团队,开设网络新媒体账号,联合属地镇街、电商达人等走村到田,围绕公益、“三农”、驻村日常等主题拍摄短视频,播放量总计60万次,推介特色乡村好品15个,带动乡村旅游3000余人次,帮助销售农产品60.1万斤,销售额达34.1万元。育人才,激活力。举办电商赋能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广大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农产品上行等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本领,持续拓宽农产品销路,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求真务实”,倾情服务群众。常入户,解民忧。按照“五必访”“五必问”原则,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为帮扶村群众解决教育、婚姻登记、法律援助等问题100余件。善治理,纾民困。聚焦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在派驻村新建、改建文体设施20处,改造危房14处,硬化村内地面3.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88盏,改造升级厕所332户。围绕“数字门牌”操作使用流程,对第一书记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办事效率,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新路径。优服务,惠民生。严格贯彻“一人派驻,全员帮扶,整体服务”工作要求,联合派出单位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加强对老年群体、困难群众、残疾人、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争取各类物资总价值40.2万元。积极开展义诊、义剪、惠民演出、助力“三夏”生产等为民服务活动964次,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兴文化,育民风。结合春节、端午节、儿童节等重要节日,到镇村、社区、校园、敬老院开展特色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举办趣味运动会、春季健步走等体育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公平竞争中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团结协作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