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进腊月,我就在家里的微信群预告:守岁过除夕的主题——“弘扬传统春节文化”。每家准备两三个除夕守岁典故和古诗词朗诵,全家人都点赞回复,还吸引了读大一的外孙女积极响应。
大年三十晚7时,我宣布家庭除夕赏诗会开始。
娘家在新疆的大儿媳首先代表她的小家庭登场:“在我们天山脚下,也与山东一样,所有的房间都遍燃灯烛……下面,我把明朝于谦的《除夕》,奉献给我热爱的全家人——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好!”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点赞。
“大舅妈的普通话真棒!”外孙女的称赞,引得全家人又是一阵欢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小学三年级的大孙女,只等她妈妈一说完,就将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背诵起来,我带头鼓掌鼓励,又是一片欢笑声。
接下来该轮到二儿子一家了,只见二儿子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下面,我给爸妈、哥嫂和在座的晚辈朗诵宋代诗人席振起的《守岁》——相邀守岁阿成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二儿子有感而发,侃侃而谈:“我今年刚好与作者席振起当年写此诗时的年龄相仿,虽然不能如诗中所说,‘三十六旬都浪过’,但工作成绩自己总不满意,新的一年,我主持的一项技术革新项目,有望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叔真棒”“二舅加油”“二弟获了奖是我们全家人的光荣”,大家七嘴八舌称赞着。
这时候,二儿子家已上初二的孙女站起来说:“刚才我爸爸朗诵的《守岁》诗,我认为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年华,不能虚掷光阴。下面,我朗诵唐朝诗人曹松的《除夜》给全家人助兴——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孙女不但不怯场,而且朗诵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又是一片掌声。
下一个该轮到外孙女了,她是孙辈中年龄最大,知识最丰富的“大姐大”,显然有备而来。她从“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讲起,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给大家介绍了许多她在大学图书馆查阅到的过年的旧典故、新视觉,全家人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外孙女总结说:“历朝历代文人志士,留下了许多有关除夕守岁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文人有诗性,帝王情更浓。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披露了宫内官宦人家守岁的欢乐氛围,请欣赏——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自然又是一片掌声。不知不觉,赏诗会已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看全家人兴致正浓,我提议大家边吃边聊,“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想必大家都熟悉吧?”
“熟悉,熟悉,我们历史课上学过。”孩子们争相回答。
我接着说:“文天祥在抗击外敌侵略中被俘,被囚于燕京的牢狱。面对死亡,他以非凡的豪迈,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他47岁,从容就义前的最后一个除夕,他饱蘸热血和泪水,在狱中还给后人留下了《除夜》一诗,表达了以身殉国的壮志,至今仍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我的朗诵结束了,一时全场鸦雀无声,空气似乎突然凝固了,全家人沉浸在对爱国诗人深深的缅怀中。
这时候,老伴从厨房出来,见此情景忙问:“怎么?这大过年的都不说话,该上水饺啦,年夜饭马上开始。我宣布赏诗会下一个节目,请爷爷发红包……”
“爷爷发红包喽!”
“年夜饭开始喽!”
好一会儿,孩子们才从沉默中回味过来。此刻,室外烟花上天,爆竹齐鸣,在人们期待中,新年就要来临了。
■苗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