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纸质的书,看纸质的报纸,是我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天出门都习惯开信箱取报。
这天早晨去买早点,走到电厂大门南边,一位女士看到我手中的《参考消息》和《济宁日报》,有些惊奇地问:“你的报纸是从哪里买的?”我说:“不是买的,是我订的,邮递员送来的。”
旁边一位中年男士,像是来吃早点的打工者,随口说道:“这年月看报难了,以前到处的邮政亭不见了,报摊不见了,连个报栏也很少见。”我忙着去安然粥铺,当时没在意他说的话。可我是个爱思考的人,我每天看报,习以为常,虽然现在是电子时代,但还有关心纸质阅读的人。
一天去看望二舅,老伴建议我买些烧饼带着。我走到博古庄转炉铺子,操作面案的大哥从窗口看见我手里的报纸,又是很惊奇,“你的报纸是从哪里买的?”我说:“这是给老干部订的,每天有人送来。”
他笑了一声,随口说:“越简单的东西越有生命力,比如地锅,停了电也可以做饭吃。普通百姓真羡慕,电影上的报童,喊叫着随时随地可买,看看国内外形势,看看市井新闻,那真叫生活的一个场景。”我很认同他对看报生活的期待,类似关心报纸的人我遇见过好多次。
现在手机微信满眼都是,各类信息满天飞,不知起多大作用。电子读物稍纵即逝,就像过电影一样。街上打工的,做小生意的,过着慢生活,需要静态的文化生活,通过纸质读物了解市场生活,看看精选的新闻,了解政策条文,顺便读读感兴趣的人文小品,需要快节奏里的慢生活,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回顾一下过往。停留的文字伴随思考,可以再三领会,也是一种生活需要。
科技在进步,很多人还不可能都跟上数字世界。视频、网络是青少年的乐园,而中老年人眼光缓慢些,乐于读书看报。青年人工作忙,单位里的纸质读物没时间去翻动,而在寻常巷陌,人们需要看报纸,观念更新,自我教育。
线上阅读普及了,报刊也不是没有市场。可否设想,在传统发行方式上增加些手段。正规的报纸适应大众的需求,街头的报刊亭可否回归?公共场合的读报栏,有人随时更换、管理,是否再增设一些?身边的报童可否呼之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