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将“邹鲁”与“雅典”并论的人,是清朝时来过中国的英国官员李太郭。据资料记载,1825年至1828年,李太郭作为自然学家跟随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比奇船长的皇家海军花丛号在太平洋上航行,沿途在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中国、夏威夷以及南太平洋诸岛等地采集标本。
1836年至1839年间,李太郭作为大英圣书公会传教士前往中国,期间学习了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后进入英国领事界,曾任英国驻华公使璞鼎查爵士的翻译。1843年出任英国首任驻广州领事,1844年任驻福州领事,1845年又任厦门领事。
刘刚、李冬君合著的《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一书提到,李太郭说过的关于“雅典与邹鲁”的对比:英官李太郭尝与徐氏(即徐继畲,著有《瀛环志略》)言:“欧罗巴文士游学者,不于希腊,即于犹太,盖泰西弦诵之区也。”这里的“弦诵”,是“弦诗三百,诵诗三百”的简称,所谓“弦诵之区”,就是文明的核心区。
又说:“雅典最讲文学,肄习之精,为泰西之邹鲁。”雅典是古希腊文明的核心,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在欧洲,至少有十几处被称为“XX雅典”的地方,其地位恰如孔孟故土之“邹鲁”。故自古至今,西方学者无不游学希腊,未游学于额里士即希腊,“则以为未登大雅之堂也”。
“泰西”是我国明朝时期对意大利、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的称呼,这种讲法最初产生于明末“西学东渐“时期,利玛窦即所谓的泰西学士。
英国官员李太郭将“弦诵之区”的雅典,比喻为东方的“邹鲁”,可见邹鲁在早期来华的外国人心中,早已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了。
还要提到的一个人,是方授楚先生。方先生是20世纪初墨子研究专家,著有《墨学源流》等著作。书中有“邹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之雅典。”
任继愈《墨子与墨家》说:“鲁文化始于周公,邾文化可上溯到夏、殷。邹鲁文化都尚和平,反对战争,讲仁义。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以邹鲁为最高。古代舟、车、服、用器物,多称以邾或娄,可推知来自邾、娄地区。相传古代造车的奚仲,其基地距墨子故里木石镇不过十多里,与墨子同时的公输般也生长在邾娄北端的卞山下。”
雅典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邹鲁圣地、孔孟之乡,不愧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文化昌盛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