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9日
第03版:

单车穿过老济宁

冯春辉

我从小生活在济宁,那些小街小巷曾留下我童年的足迹。我喜欢散淡在城市角落里的烟火气,温情的人文气息,来来去去的诗意年华。

周末,沐着春风,我骑自行车从竹竿巷、纸坊街、汉石桥街、纸店街,到清平巷、打绳巷、永丰街和大闸口河南街逛逛,慢悠悠地寻觅这座江北古城的江南韵味。

竹竿巷,河堤拂动的垂柳,舞动着江南水乡的倩影。光滑质朴的石板,诉说着老济宁商贸的繁荣。骑行在石板路上,两旁多为两层楼阁式的铺面,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前店后坊的建制,既有江南水乡的灵巧清秀,更有北方稳固厚重的感觉。

老街区远离着都市的喧闹,没有人为的刻意雕琢,只是一派古城古巷风情。依稀记得,竹竿巷曾住着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的四爷爷。他时常走很远的路,来到于大街我的奶奶家聊聊天、下下棋。

四爷爷个儿不高,说话不温不火,慢条斯理地说道,让人感触老济宁浓浓的人情味。他每次都提一包香甜可口的点心,有一次带来一小包饼干。我看着用黄纸包的神秘物件,垂涎欲滴。等奶奶送四爷爷时,打开纸包津津有味地吃着。奶奶回来了,狠狠教训说:“客人没走,就打开,太没礼貌了!”这番话至今仍在我的耳畔,直到多年后这样教育女儿。

那些安静的时光让人怀念,静静地喝喝茶、聊聊天的日子,还有树荫下送四爷爷,看着他不时地回头招手,直到背影转到另一条小巷里……

而今望见竹竿巷的老人,依然那么亲切。他们话语不多,淳朴敦厚,真诚而热情,总让你内心那么踏实。在这儿生活的老济宁人,自带一种底气与腔调,浓浓的方言,时常流露出岁月的叹息和对美好的向往。

穿过悠长的小巷,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终于找到20年前给女儿修钢笔的盛师傅.他依旧一个工具箱和一只小板凳,依旧灰色中山装,依旧低头握笔,只是不再修笔而是刻字。

我悄悄地坐到他身旁,只见他的头发已花白,依旧戴一副眼镜,斯文中平添了几许沧桑,黑布白底鞋多了些乡土气息。厚实、踏实、老实,是对他最深的印象,再次见到他,我内心里即刻泛起各种滋味,是兴奋,是敬畏,更是感伤。

只见他刻字的手非常用劲,脸颊跟着手指不停地颤抖,仿佛用尽全身心去刻下中国最美的文字。看他因长年刻字而变形的手指,瞬间涌上几多辛酸。这不是常说的工匠精神吗?盛师傅总是那么和气、谦逊,他拿出在暗红色的钢笔上刻的“雕龙画凤”给我,我惊叹这龙凤在他手下竟然栩栩如生。

盛师傅很自豪地说,他领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证书。我打心里为他高兴,把他为女儿修过的钢笔交给他。此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慢慢地说出自己想刻的话。他会心地笑了,全神贯注地刻下了“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简单、朴实又踏实,内心很纯粹,那些世俗、名利都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只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雕刻时光,这就是老巷子里的老济宁人。

一座老城,一条小巷,几多沧桑。这儿没有杏花雨的迷离,也没有丁香的馥郁芬芳,只有更多时光的悠长,平静流年的淡泊。远离这老城区的日子,我时常怀念那些小街小巷,还有老人慵懒地坐在竹椅上,轻轻摇着蒲扇,有滋有味地聊着的那些传奇过往。

日长人静,小巷轻烟,多少往来事,就这么匆匆过去,而老巷的人情味儿,却随着老运河的水,在一代一代人的心中默默地流淌……

■刘建新 摄影

2025-03-29 冯春辉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0185.html 1 单车穿过老济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