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微山讯(通讯员 马国强 许敦淮)傅村街道把党建引领作为促进发展的“红色引擎”,通过强引领、上项目、育产业、促发展,串联“产业链”,带动“致富链”,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发展根基。傅村街道实施村党组织“头雁领航”工程,精心选派一批头脑灵活、擅长经营管理且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目前,已成功选育94名村级后备人才,并招募4名乡村振兴合伙人。为更好地统筹管理新城事务,成立了新城党支部和工作专班,精心配备21名工作人员,构建起“专班+物业+网格”的三级网络体系,全面负责新城党建、社区治理以及产业发展等事宜。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的提质升级工作,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驻点服务,组建党员先锋队,搭建起全过程红色就业服务链。采用“党员+致富能人+低收入群众”的帮带模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搭建展示平台,将村集体经济收入、后备人才建设以及党员队伍管理等关键指标纳入实绩档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活力与热情。
多维发力,提升乡村产业活力。街道成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跨村联建”片区党委,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打造21个特色招牌,并开办10余家特色农家餐饮,为15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探索“生态+产业”的创新治理模式。其中,“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每亩水面可实现约3000元的渔业收入;水蛭养殖产业推广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量超过5000公斤。围绕“高品质城镇化”的目标定位,打造15分钟就业圈。利用闲置门面房,打造“低租金创业空间”,新增120个创业工位,带动300余人就业。创立“微企孵化基地”,成功引进云文电商基地、铭辉电子等企业,盘活1000平方米闲置公共服务空间,带动150余人就业。依托“如康家园”服务平台,提供木艺冰棒加工、非遗草鞋编织等4个项目,帮助辖区24名残疾人就业增收。
多措并举,拓宽强村富民路径。街道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运用市场手段激活乡村资源。抓住村庄搬迁和新城建设的双重机遇,依据《微山县傅村街道全域村庄规划》,全面开展农村“三资”盘点,科学规划项目。依托新城三大中心和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各村投身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等产业,促进了村域经济与园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结合村级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年”活动,实施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倍增计划。结合街道统拆统建实际情况,利用采煤塌陷地和相关集体补偿资金,通过闲置场地招商、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推进“一村一项目”建设,确保各类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