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第03版: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任城区“四字诀”破解下沉难题

■通讯员 李国华 冯文静

2025年第一季度,任城区公立医院调阅检验报告9572次,互认率达超过50%,直接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28.7万元。这组数据背后,是区卫生健康局以“谋、联、育、实”四字诀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攻坚实践。通过医共体建设、三级医疗网覆盖、名医工作室孵化、“互联网+护理”等创新机制,该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从“单点集中”到“全域渗透”的跨越式发展。

谋:重新规划医疗共同体,让设备和人才“活”起来

针对基层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区卫生健康局将“一处服务”的单点思维升级为“多处覆盖”的系统谋划。

谋划资源整合。探索医疗资源优化整合新路径,深化医共体建设,由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联合5家二级医院与7家基层机构组建紧密型医共体,设立了“一办七中心”医共体管理职能部门,制定了“八统一”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并予以实施,专家轮岗下沉年均超800人次。

建设智慧诊断几大中心。建成区域影像、心电诊断中心,基层首检、区级诊断模式覆盖全区,CT等大型设备使用效率全面提升。通过专家轮岗、设备共享、同质化培训,实现技术、管理、人才下沉。

联:织密三级医疗服务网,群众小病不再跑远路

围绕群众优质医疗建立“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三级联动机制。

落实人员、技术等精准下沉。全区大力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千名医护进乡村”,111名医护人员常驻乡村卫生室,实现医疗机构对口支援100%覆盖,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后,基层首诊率持续提升。通过“专家下沉坐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远程会诊支持”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

建立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根据全市2025年第一季度通报数据,全区公立医院中检查检验报告调阅9572次,互认5009次,节约费用28.7万元。真正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育:名医工作室成为医疗人才摇篮,推动基层医生全员进步

以名医工作室为“孵化器”,创新“师承带教+实践培养+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培育模式。

一方面,推行“一对一”“一对多”师徒结对,通过临床示教、疑难病例讨论、手术指导等方式,将名医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精准传递给青年医师。

另一方面,鼓励工作室领衔人牵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组织专题培训,推动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深化区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动,从4家区级公立医院遴选专家团队,共设立7个“名医基层工作室”;启动实施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三年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4期,培训47224人次,切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实:以实际就医需求为导向,把服务送到群众床头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便民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潮汐式”门诊管理、优化窗口服务、推动延续性护理服务、拓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切实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及满意度。同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等机构积极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主要模式,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行动不便仍需提供医疗护理的患者、高龄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其他居家护理需求的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从“一处优质”到“多处普惠”,变的不仅是服务半径的延伸,更是“把群众健康放在心头”的服务初心。区卫生健康局将持续以“谋”定方向、以“联”通堵点、以“育”强根基、以“实”惠民生,让优质医疗服务如春风化雨,浸润千家万户。

2025-07-17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8026.html 1 任城区“四字诀”破解下沉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