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不经意间看到一则视频,是河南濮阳的一位农民工大哥在北京西单逛书店时,刚好赶上了陈行甲的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新书分享会。被工作人员安排加塞签名,憨厚朴实的农民工大哥还有些不好意思。当陈行甲给他签字,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双手把书奉上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起来。
我为陈行甲从骨子里对他人的尊重而感动着,一言一行的细节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和深植于灵魂中的教养。我也为农民工大哥感动着,虽然他自己的身份、衣着与分享会有些不搭,可他骨子里那份热爱读书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吗?
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空调吹出的冷气隔绝了六月的暑气,却隔不住人群读书购书的热情。陈行甲新书分享会上,有个身影显得格外突兀:一位近60岁的男子,穿着灰白色外套,脸上刻着岁月的沟壑,脚边堆着大包小包。
有人说他很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人物形象,或者说他们脸上的皱纹里,同样盛满了尘世的沧桑。他谦卑地站在人群边缘,眼神却如饥渴的旅人望向泉水。他叫刘诗利,一个来自河南濮阳的建筑工人。他站在知识的殿堂里,脚底下还沾着工地的灰尘。
工作人员张炜煜发现了他,听闻对方是在工地绑钢筋、打混凝土谋生,心头一颤——姐夫也是常年在工地打工的河南人 。这份同乡的亲近感,让他一下子拉近了心的距离,他为刘诗利开辟了一条特别的通道。
队伍中那些西装革履的人纷纷让开时,刘诗利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绞紧了衣角。他未曾想到,一次偶然的书店闲逛,竟将自己推向了那个在屏幕上见过多次的身影面前。
陈行甲将签好名字的新书递到那双结满老茧的手中时,指尖相触的瞬间仿佛电流贯通了两个世界。他郑重地在扉页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大哥,记得联系我。”随后起身,张开双臂紧紧拥抱了这位素昧平生的读者。
镁光灯下,刘诗利脸上的皱纹久旱逢甘霖般舒展开来,笑容里盛满了文化知识被尊重的甘甜。这一刻,一本书的重量,已然超越了混凝土与钢筋。“这位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中得到的最高褒奖!”陈行甲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感慨。
这话仿若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起千万涟漪。网友纷纷留言:“虽然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朴素的衣着透着体面,灵魂的高贵与职业无关”。这些话映照出无数平凡灵魂深处的光芒——那个在东莞图书馆留言告别的吴桂春,那个在深圳街头弹奏钢琴的易群林,以及无数个在生活的夹缝中坚持阅读的人。他们共同构筑了一道精神的长城,宣告物质的困窘永远不能囚禁渴望飞翔的心灵。
刘诗利回到北京马驹桥的栖身之所——一个日租20元的上铺床位。枕边除了几件换洗衣物,便是那本珍贵的签名书。这个59岁的河南汉子,曾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教过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如今他在工地的喧嚣中,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在书店一站几小时,翻阅农机操作手册、电焊技术指南,也会在李白、李商隐的诗句间流连忘返。读书于他不是改变命运的阶梯,而是“在生活的风吹日晒之后,仍能独自步入心灵的芬芳花园”。
这种纯粹的阅读精神,恰如陈行甲书中所言:“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陈行甲的人生轨迹与刘诗利形成奇妙映照。
那位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时把母亲遗像置于办公室中央的男子,那位从高空跳伞宣传旅游的“网红书记”,在人生的峡江转弯处却选择了公益之路。母亲给他的教诲如永不熄灭的灯:“做人干干净净。”这份源自乡土的精神血脉,使他在刘诗利身上得到了同样的朴实与坚韧——那位母亲若在,或许也会为这个捧着书的农民工展露笑容 。
“刘诗利的出现,像一道光,瞬间穿透了所有这些虚饰。”陈行甲在日内瓦的候机厅里如是反思。这道光刺破了文人圈层的幻象:文学若沦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优雅游戏,便失去了根本的重量。
真正的写作应当为谁而写作?答案就在刘诗利凝视书本的眼神里,在那双布满老茧却虔诚地捧书的手掌中。当知识精英与普通劳动者在精神原野上相向而行,社会的温情便有了最坚实的堤岸。
书页翻动间,灵魂的骨骼正悄然重塑。有人从宋词中品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风骨,在失意时守住尊严的底线;有人如那位教师,将《三国演义》的英雄气概化作照亮乡村课堂的烛火,让蜷缩在贫瘠土壤里的心灵向着辽阔处伸展。阅读,是一场静默的锻造,将沾着墨香的铅字冶炼成支撑生命的钢铁脊梁。
读书也许并不能摆脱平庸,可是读书却让我们在平庸之间看到多彩的生命。当下网络发达,人们动不动就上网搜索想要的知识,我们在新的语境下还要不要阅读纸质的书籍?我们又该如何适应时代并调整阅读的习惯?这恐怕是每个读书人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则3分多钟的视频,我连续看了三四遍,力图从刘诗利大哥的精神中汲取更多关于读书的思考。我也期待更多的写作者,能够像陈行甲一样善待与尊重热爱读书的刘诗利们,从而更加唤起究竟为谁而写作的思考。
陈行甲签名无不透着对读书者的尊重,签名后又把没启封的饮料奉上,这是做公益时那颗慈善爱心的流露。还有等待签名时赠书给刘诗利的那位大姐,又拿了一个白色手提袋,把书和饮料装好以方便刘诗利带走。这不仅仅是温暖的援手,更是美好的读书学习精神在中华儿女之间的传承。
人人像视频中的陈行甲和爱心人士那样,去帮助关爱弱势的人群,让他们有尊严而体面地活着,这一天会远吗?■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