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第01版:

山海有情 医者如光

——记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赴万州支医专家郭景红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歆智

阴雨绵绵的万州山区,浓雾如幔,云层深处隐隐还有几声闷雷隆隆作响。一辆救护车疾驰在去往分水镇的国道上,车上异常沉闷,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敲打着车上每个人的神经。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谭先生眼中噙泪,手中紧攥着一叠病历记录和刚刚收到的病危通知书。

他的父亲已经84岁,身患心力衰竭、房颤、脑梗、心梗等多种重疾,出现危象后,当地医院告知希望渺茫。

“然而,命运却在此刻展现出它温柔的一面。”这是谭先生写给万州山东医院感谢信中的原话。不甘心的谭先生把老人转到了分水镇的万州山东医院。在那里,他遇到了从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到此支医的专家郭景红。

“咱们一步步来,先把能调整的指标稳住。”郭景红的一句安抚,稳住了谭先生濒临破碎的心神。郭景红和她的团队没日没夜地观察着老人的各项指标。“去甲肾上腺素、抗感染、活血化瘀、改善心脑循环的药物交替使用,病情稳定以后给他扣背排痰。大约11天过后,患者血压渐趋平稳,面色也开始红润。”谈及治疗过程,郭景红还是记忆犹新。

没过多久,老人便康复出院。谭先生激动地说:“郭医生是我人生中的一道光。”他想送锦旗,郭景红拒绝了:“留着钱多给老人买点补品吧。”拗不过郭景红的谭先生最后手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医院。

这是郭景红支医工作的一个日常片段,这封感谢信是她支医期间收到的众多感谢信中的一封。

在济宁与万州的东西医疗协作工作需要医疗专家时,明知条件艰苦,郭景红还是毅然请缨去万州分水镇支援基层医疗建设。支医的医护人员都住在万州山东医院附近的公租房,四周空旷寂静,全是山石。某天晚上7时许,郭景红刚回到公租房做好饭,还没来得及吃,就接到了医院来的电话,说有病人需要抢救。山区入夜,早已没有接驳的大巴车,也没有出租车,更没有路灯。郭景红换上衣服,一头扎进漆黑的山路,一路小跑了大约20分钟。回到医院便马上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当时病人口唇紫绀,身上皮肤也满布紫色花纹,心源性休克加呼吸衰竭,如果不及时抢救就很难救回来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终于将病人从鬼门关抢回来。当她结束抢救回到宿舍时,已是午夜。

一年的光景,郭景红在万州山东医院就开展2项新技术,临床示教78例,教学查房37次,业务讲座34次。指导各种微创穿刺、治疗47例,接门诊病人500余人,参与科间会诊52次、各科危重患者抢救36余次,主持并参加各类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22次。“每天都在抢时间,能多说一点治疗经验就多说一点,希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除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之外,她的足迹遍布分水镇的山区。下乡时,郭景红亲眼目睹了山里人家的生活状态。“有一户一家三口人,一个常年卧床,一个智力低下,屋里被褥都是破的,家里的几件陈设,还像是我们这边七八十年代的那种。”谈到这些,郭景红略有哽咽,“当时,悲悯的心情和必须要帮助他们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她不停地要求下乡走访,去村民家,去周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帮他们定期体检,开讲座科普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基层干部,为贫困的村民送去药品,录制宣教科普视频,将医学的种子播撒在万州山区。

回到济宁后的郭景红仍然念念不忘万州的乡亲,一个人承担着两地的医疗重任,现在很多病例都是郭景红通过微信与万州山东医院的医生进行会诊。打开她的微信,上面全都是频繁的会诊交流记录。

郭景红的经历,是东西医疗协作的缩影,是济万牵手的见证。在华夏大地上,无数个像郭景红一样的支医专家用仁心与专业跨越山海,他们不约而同地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谱写下“山海情”,他们像一道道光,汇聚起来,照耀健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2025-10-22 ——记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赴万州支医专家郭景红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4095.html 1 山海有情 医者如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