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文闻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月收入45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踏实又红火!”在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正在操作机械化包装设备的王大姐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
走进邹城市大束街道葛炉山乡村振兴片区,从智能工厂到文创民宿,从有机大棚到美丽河畔,处处涌动着产业兴旺、乡村蝶变、农民增收的鲜活气息。
产业集群“抱团”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片区化发展,核心是让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建新一语道破葛炉山片区发展的关键逻辑。
“我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从接种到采收全程标准化。”在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调度厅,山东友和生物科技集团总经办主任赵崇凯介绍。
记者在智能栽培库看到,一排排菌瓶整齐排列,白色的金针菇长势喜人;包装车间内,机械化设备快速完成分拣、装盒、封箱,数十名工人熟练地配合流水线作业。
“我们依托片区化发展优势,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为周边村庄按成本价供应菌棒、提供技术指导,还承诺兜底销售,让每棚年增收超6万元。” 赵崇凯说。
“片区化发展不是简单的‘拼拼凑凑’,而是要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郭建新补充道。友泓生物年回收利用秸秆等农作物下脚料20万余吨,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带动包装生产等下游产业发展。片区内还先后招引友硕、友思和等食用菌企业,形成金针菇日产量350吨的产业集群,吸纳14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同时,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蘑菇产业科技公共研发平台,每年为企业节省研发投入2000万元,蘑菇产量提高17%,实现了“产业先行、科技赋能、群众受益”。
文旅融合“破圈”
“片区化发展的优势,在于能打破村域界限,把散落的文旅资源串成‘珍珠链’。原来的大洪沟村搬空后,我们通过保护性开发,让闲置资源变成了致富资产。”大洪漫谷项目经理章耀宗带领记者参观时,指着眼前错落有致的民宿合院说。
房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外观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尽显乡村建筑之美;彩色标识、创意设计、露营休闲、“潮范”十足,这是大洪沟村呈现出来的新面貌。
“我们采用‘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吸引162名合伙人入驻,打造了豆腐工坊、汉服馆等15个特色项目。”章耀宗介绍,片区化发展让文旅产业不再“单打独斗”,大洪沟的民宿、钓鱼台的采摘、葛炉山的风光串联起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线路。
在农产品销售中心,沙地冬桃、阳光玫瑰等本地特产被精心包装,准备通过电商平台发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
“片区化发展让我们有底气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章耀宗拿出2180元的年卡和365元的采摘卡介绍,通过会员制模式,不仅把邹城优质农产品销往外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我们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比市场价高,村民既能靠种植赚钱,又能参与采摘、包装,收入比以前提升了不少。”
支部农户 “携手”
“片区化发展,需要每个村都成为‘活力细胞’。我们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就是要让大家在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钓鱼台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建站在大沙河畔,向记者讲述村里的发展故事。
沿着大沙河畔一路走来,鸿山叠翠含黛,沙河流水潺潺。“这片山水宝地其实曾是沙河边堆满垃圾,雨天泥泞难行,年轻人都不愿留的模样。”朱玉建感慨道,改变始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里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清淤沙河、修建滨水步道、整治乱搭乱建,让“脏乱差”的村落彻底变身“步步有景”的宜居家园。
如今的沙河两岸,清澈河水倒映着垂柳,300米长的河道南岸建起40个钓台、100多个钓位,每到周末,济宁及周边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只为体验亲水垂钓的乐趣。
步入村落内部,65座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棚内,芸豆藤蔓爬满支架,菜花长势喜人,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摘。
“最初我们种香菇,遇到菌包质量问题和市场波动,村‘两委’立刻决定转型。”朱玉建说,“乡村要振兴,不能守着老路子不变,得根据市场调整方向。我们调研后选择了种植耐旱、效益好的芸豆和菜花,5块多一斤的芸豆单棚就摘了200多斤。”
合作社的“兜底模式”是村民安心的关键,老百姓以土地入股、承包种植,既降低了风险,又消除了顾虑。“我们实行‘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农户交8000元押金,保底年收入1万元,盈利后还能分红,风险全由合作社承担。”朱玉建拿出账本,“第一季度就给农户分红47万元,现在承包大棚的农户年均收入2.2万元。”
不仅如此,村里还整合闲置土地资源搞“认领菜园”,城市居民可以选择一小块地,300元认领一年,不会种的还能托管,既满足了他们农耕体验的需求,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如今的钓鱼台村,既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也是“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样板。“片区化发展就像‘众人拾柴’,每个村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合在一起就是‘熊熊烈火’。”朱玉建的话,道出了葛炉山片区发展的真谛。
片区化发展聚合力,乡村振兴谱新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变化,都是济宁市以片区化发展推动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共富的生动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怎么干”提供了“大束答案”——唯有攥指成拳、抱团发展,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让农民既有“获得感”又有“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