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云(任城)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过年有着不同寻常的涵义,因其固有的传统意义,如同内容丰富的一个时间节点,每每回头看时,便会辨识出记忆中的味道。
小时候过年,物质条件比起现在,自然是要匮乏得多,但年味儿却是要浓烈得多。
一入腊月,惯例的集市便都成为“年集”。十里八乡推车的、挑担的、买的、卖的全来了,而吆喝声、车铃声则如煮沸的粥,溢满了街巷。
年味,是集市上热气腾腾的喧嚣。
寒假作业过些日子再说,还早呢,放炮仗去!一手持着燃着的香,一手持小炮仗,点燃,在火线“呲呲”的瞬间甩出去,砰!胆大的男孩子还敢放“大雷子”“二踢脚”,女孩子只能远远地捂住耳朵焦急等待着。
年味,是胡同里鞭炮的硝香。
小年一过,厨房里永远蒸汽氤氲。婆媳、姑嫂拉着呱,我和面你烧锅,共同的劳作让亲情更浓了,女人们的家常话被煨热了,浸润了最饱满的俗世生活。
年味,是厨房里的烟火气。
三鲜馅饺子、烧黄花鱼、羊肉白菜、油焖虾……除夕的餐桌上全是母亲的招牌菜。
年味,来自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
中年已过,少年时的“年味”已成怀想,接手妈妈的厨房,烹制醇厚的亲情,这是属于成年人的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