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李姣
本周,我市中小学生迎来开学季。当孩子们满心欢喜地准备开启新学期时,老师们也早已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当中。近日,记者走进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探寻不一样的开学季,感受特殊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全方位准备 迎接新学期
在一间教室里,视障四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韩娴娴正忙着精心布置教室。黑板上,她用粉笔写下“岁有新芽 向新而行”八个大字。“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像幼苗一样茁壮成长。”韩娴娴告诉记者,每次开学前,教室布置、教学资料准备、教学计划制订以及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工作,都是她的 “必修课”,目的就是确保开学后教学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韩娴娴介绍,特教学校开学和其他学校一样,都会开展入学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期的节奏。但不同之处在于,特教学校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学准备工作也更为细致入微,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独具特色。“比如,我们为视障学生准备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会更多采用丰富的音频资料;而针对听障学生,更多运用视频资料,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 假期结束,返校学生的状态各不相同。为了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帮助他们适应新学期,韩娴娴会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观察行为表现以及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状态。此外,她还会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精神。
解决教学难题 满足学生需求
新学期,韩娴娴精心准备了许多适合特殊学生的辅助教具,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提前筹备教具资料。
韩娴娴向记者介绍,在教授《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考虑到有些全盲学生无法通过视觉直观理解课文内容,她便别出心裁地制作了触摸图书,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程设置上,韩娴娴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增加了许多实践性课程。新学期在写观察作文时,她计划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海棠花、山羊等各种动植物,让学生亲手触摸、亲身感受,通过多感官参与,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新学期她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努力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
韩娴娴坦言,面对特殊学生群体,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先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定期评估和调整教学计划,努力克服这些难题。” 韩娴娴坚定地说。
合力托举 共筑美好未来
韩娴娴在特教学校已经工作了15 年,主要教授视障小学阶段的语文课。谈及这些年的收获,她满是欣慰:“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我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进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她回忆起曾经教过的一个全盲学生,这个学生之前在普通学校读书,后来因眼睛病变来到特教学校。最初,他内心封闭,不与人交流。在韩娴娴的耐心引导下,学生逐渐开朗起来,学会了与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些点滴变化,让韩娴娴深刻体会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成就感。在韩娴娴看来,特教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展望新学期,韩娴娴满怀期待。她希望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同时,她也计划在学生引导教育方面采取更多创新举措,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助力特殊学生茁壮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逐渐增强。韩娴娴希望社会能给予特殊人群更多的包容、尊重与关爱,以此促进残障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