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航
尼山书院碑铭立于元顺帝后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现位于尼山孔庙大成殿前西侧。碑高3.20米(含篆书“尼山书院碑铭”6字雕龙碑头0.60米),宽1.10米,厚0.35米。陈绎曾撰,李博彦书,任择善篆额。碑阳、碑阴均为正书。碑阳共计2233字。由于风雨侵蚀,碑阴表面出现开裂、剥落的情况,文字漫漶不清。尼山现属济宁市曲阜市,元代时属益都路滕州邹县。本碑记述尼山孔庙的重修经过,并附录主要参与者的名称及其所撰铭文。
首先,碑文说明尼山与孔子的渊源,并梳理元之前尼山孔庙的发展史。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孔子母亲颜氏在尼山祈祷,次年,孔子降生。《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氏祖庭广记》卷一《先圣》:“(叔梁纥)长子曰伯皮,有疾不任继嗣,遂娶颜氏,祷于尼山,得孔子。”《阙里志》卷三《事迹》:“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是年冬十月庚子日先圣生。十月庚子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综合以上文献可知,因为长子伯皮有足疾,无法承担祭祀先人的任务,于是孔父叔梁纥娶颜氏(颜徵在),去尼山祈祷,于周灵王二十一年生下孔子,这便是著名的“尼山致祷”故事。因而,此后尼山作为孔子的诞生地为世所周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八《仁宗》“皇佑二年”条:“封兖州尼邱山神曰毓圣侯。”北宋仁宗封尼山神为毓圣侯,这一封号延续未改,后人重修尼山孔庙时,也常常修毓圣侯庙。例如,碑中后文提到“作毓圣侯庙”,《孔氏祖庭广记》卷九亦记载:“今尼丘山五峰下有齐国公、先圣并毓圣侯庙在焉。”碑文接着回顾元代之前两起修建尼山孔庙之事:后周显德年间,“鲁守赵侯作新庙”;北宋庆历年间,“嗣文宣公宗愿大建庙学”。
其次,碑文梳理从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孔元措提议重修尼山孔庙,到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尼山孔庙告成的经过。可以想见,经过两宋之交和金末元初的两次兵火,尼山孔庙破坏严重。于是衍圣公孔思晦在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上疏请求复立尼山孔庙,但碑文中没有讲本次上疏的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中书省左丞相王懋德提议设立尼山书院,以彭璠为书院山长。《元史》记载,从后至元二年至四年,王懋德担任中书省左丞。《元史·顺帝本纪》:“(后至元二年)夏四月……王懋德为中书左丞。”《元史》:“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中书省左丞相是正二品,位高权重,能够帮助宰相裁成庶务。这次有了王懋德这位权势人物的支持,修庙之事便得以顺利进行。次年十一月,廉访佥事杨文讷分司兖州,听从彭璠的建议,任用前济宁总管张仁举和滕州知州郝宝宝闾监督工役。次月,杨文讷与郝宝宝闾来到尼山督工,滕州士大夫纷纷捐资。此外,本次重修还得到东平官员的支持。得到捐款后,彭璠购得东平鲁武惠公宅,可能是想用鲁公宅的木材重修尼山孔庙。后至元四年春正月,彭璠到达东平,或许是去商议交易的细节;二月,东平主管王主敬通过白马河将木材运来。三月壬子日,得益于各方支持,尼山孔庙终于具备修建条件,于是修庙工程正式启动。本次重修尼山孔庙的工作规模较大,计划修建大成殿、大成门、神厨、明伦堂等十幢建筑,历时六个月,于当年秋八月告成。宣尉使蒙古罗托于大成门悬“政法之书”,后至元五年春二月,廉访佥事赵天纲于明伦堂悬“教法之书”,显示出元代的士大夫“政教合一”的理想。
最后,碑文叙述本碑作者接受委托撰写碑文一事,并附录本次重修的主要参与者所作的铭文,罗列参与本次重修的滕州、邹县的各位官吏。后至元五年夏四月,郝宝宝闾来到沛县,带着湖北廉访使滕州人任择善的篆书,让国子助教陈绎曾撰写碑文。
总之,尼山作为孔子诞生之处,历来受到世人重视,在尼山修建孔庙、建立庙学,也象征孔子道统得到传承。与以往人们认为元代儒学式微、儒人受到压抑的刻板印象不同,这篇碑文展现出来的是相反的情况:元朝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十分重视儒学,与士人一起积极参与到本次重修尼山孔庙中。本碑展现出儒学士人如何借助元官吏的力量重修荒废已久的孔庙,以及元官吏如何积极参与重修,有助于今人对元代曲阜地域社会中儒学士人与元官吏的交往情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