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通讯员 束婧冉 李绪法
近日,兖州区颜店镇“颜店一家亲”“五老工作室”里,八旬老人张逢东正被几位村民围着说理。桌上茶香袅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在谈笑间逐渐化解。如今,这间工作室已成为当地群众化解矛盾的“心灵驿站”。
该工作室充分遵循“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理念,发挥农村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家族中的老前辈、退休返乡的老干部等群体,在处理农村小案件、小纠纷、小隐患、小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化解了诸多纠纷。
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智慧
“地界纠纷看图纸,家长里短看情理。”调解员王转运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的心得。在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五老”深谙,农村矛盾往往起于“一尺墙、三分地”,根子却在人情世故里。调解人员在遵照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靠前一步”中发现矛盾纠纷中的关键点、突破点,从民间“老理”出发,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成为基层议事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力助手。
某村村民小梁因砍伐了屋后的一棵树,与邻居大妈吵得不可开交。小梁说树在他家屋后就是他的,邻居大妈说树是她栽的,地是生产组分给她的撂荒地。村组干部多次出面调解,无奈当年分地的底单找不到了,无法界定树到底归谁。双方互不相让,给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小梁来到工作室,找到了张逢东和王转运。经过与村干部的沟通得知,邻居大妈此举是因为生小梁的气。原来两家关系很好,当年小梁家困难,邻居大妈没少伸出援手。小梁父母过世后,小梁由于时常早出晚归,疏于维系邻里关系,让邻居大妈产生了误会,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老张对小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王联系村组干部与小梁一起带着礼品登门道歉,终于让双方当事人打开“心锁”,最终言归于好。
“三熟三心”解千愁千结
调解矛盾看似是一个“老课题”,实则是一张“新试卷”。如何才能高效“定分止争”?调解人员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们既注重依法调解,同时也注重依情调解、依理调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们独创的“人熟暖心、事熟安心、理熟得心”工作法,对各种矛盾纠纷号得准“脉”、开得了“方”,让调解既有法度又有温度,从而提升了矛盾化解成功率和调处结果公信力。
去年秋收时,村民老陈翻建房屋擅自挪动地基,导致与后邻大李家产生十公分宅基地纠纷。两家从互帮互助的好邻居变成见面眼红的“仇人”,村干部多次调解未果。“五老”调解员罗光玉、王传民带着卷尺实地丈量,又翻出二十年前的宅基地分配台账,最后用“让出三尺成六尺巷”的典故劝和,老陈理亏在先,同意主动补偿损失,两家人重拾往日情谊。
乡风文明的“银色”灯塔
傍晚时分的调解室又变身“道德讲堂”,“五老”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化解家庭纠纷、推进移风易俗、涵育文明乡风,“以和为贵、德化人心、邻里和谐”已经成为活跃在调解一线“五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
今年初,某村小王满脸沮丧地来工作室求助,自述自己新婚不久,骑电动车载着媳妇小朱回娘家,路上遇到小王的同学,停车打了招呼,同学看二人过得和美,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小王却随口应了一句:“凑合吧。”引来了妻子小朱的不悦,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小王赶紧去追,在丈母娘家又被骂一顿。十几天了,新娘子没再回家,爹妈急了,逼着小王去接媳妇。听了小王的陈述,工作室代表邓广顺联系当地村干部,把小朱及家人请到工作室。“经营幸福婚姻和家庭是门学问,根据当时的场景、小王说话的语气,他并无恶意。”邓广顺诚恳地劝解小朱原谅小王的用词不当,又教育小王要尊重妻子,顺便“科普”了相敬如宾的典故,经过耐心劝导,小两口最终恢复了往日的甜蜜。
“这些老同志就像行走的村史馆,既熟知政策法规,又懂得乡规民约。”颜店镇分管负责人对记者介绍,工作室成立以来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夕阳余晖中,几位老人又在准备明天的调解方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民情民意。这些银发调解员用岁月沉淀的智慧,在家长里短中守护着古镇的和谐脉络,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土中绽放出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