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对接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将“构建具有济宁特色的现代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先行示范”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组织4所职业院校对4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推动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
完善经费保障,提升培养能力。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投入要求。2019至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三年累计34.9亿元,年均增长9.95%,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3.7个百分点,高于普通教育增长0.9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投入12.9亿元,占教育支出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设立600万职教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技能大赛、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的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西片区产教园和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主体已完工,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高铁校区、山东运河职业中专、济宁市工商职业学校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以教学为中心,提高育人质量。我市共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近200门。职业院校学生近三年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中获奖2000余项,其中在2021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中获得一等奖7个,获奖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四名。2021年我市参加春季高考3720人,本科录取1099人,占比29.54%,高于全省平均19.24个百分点。育人模式探索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12月21日,“职业教育‘走出去’工作推进会”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召开。2021年,全市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量累计约41万人次。
优化专业布局,增强培养适应性。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统筹调整设置专业,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373个专业布点,其中高职院校167个专业布点,涵盖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子与信息等18个专业大类;中职院校206个专业布点,涵盖装备制造、医药卫生等15个专业大类,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我市十强产业。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按照国家关于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的要求,以市场化模式建设鱼台高端产业学院和嘉祥产业学院,培养真正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2020年以来,山东东宏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先后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入库名单,入选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我市成功入选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三是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目前我市共有16个共享实训基地,其中济宁市公共实训基地2021年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启用,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实训工位数达到4000个,年平均培训规模68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