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第05版:

感悟古代官箴 筑牢修身之本

■冯希

“官箴”通俗来讲就是为官者的座右铭,是对为政者的一种警戒,来告诉为官者做人做官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就对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也要求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为政智慧,筑牢修身之本。在邹城孟庙致敬门下有一通“仁廉公勤”官箴碑,是明代万历年间由邹县知县梁州彦所立。这通碑碑身方正,四面刻字,共突出了仁、廉、公、勤四个主题,即展示了古代为官者做人做事做官的原则,又对当今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仁”字中感悟“为民服务”的为官之道。碑文提到:“古者于民饥溺,犹己饥溺。”这里古者,指的是上古时期仁德典范——大禹和后稷,他们看到百姓生活疾苦,就像自己处于困境中一样。“心诚求之,若保赤子。”想要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心情,就像是母亲爱护自己刚出生的婴儿。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的仁爱民本思想,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党员干部做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以百姓心为心,做到“群众事无大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廉”字中感悟“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宋代铁面御史赵抃曾三次入川做官,上任时随身带的是物品“一只白鹤、一张古琴”,离任时带的仍然是这“一鹤一琴”,所以碑文提到“彼美君子,一鹤一琴,望之凛然,清风古今。”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近年来我们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使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并得到全面巩固,通过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从“公”字中感悟“公道正派”的为官之道。公就是正,这就要求为人身正、处事公正。碑文提到三国名相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武侯所以独优于王佐”,也提到周朝太师尹吉甫“厚姻娅,近小人,尹氏所以不平于秉钧”。古人就指出:“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碑文最后也讲:“唯公生明,偏则生暗。”可以看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古代为官者的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建党之始,我们党就把立党为公庄严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在这句话当中总书记一连用了六个“公”字,阐明了领导干部做人的遵循,也指出了领导干部用权的准则。

从“勤”字中感悟“恪尽职守”的为官之道。勤政为民就是要“见事见物”。“见事”,就是要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见物”,就是要体现到百姓感受得到的实惠上。“谁为我师,一范一韩”,北宋勤政名臣范仲淹和韩琦,他们在朝同心辅政,勤勤恳恳,也曾共守边疆,固若长城,故天下人称之为“韩范”,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可以说为官不勤不如不为,正如碑文中讲到:住着百姓供给的房屋而不勤勉做事,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工作懈怠,稍有良心,怎么能不感到羞愧呢?所谓“为官避事平生耻”“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勉励党员干部要勤勉做事,敢于担当,唯有依靠勤劳和实干精神,才能化难为易,积沙成塔,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仁廉公勤”官箴,即是对古代官员的约束和警醒,同时也与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实行的“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标准一脉相承。在今天,我们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2022-11-3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6504.html 1 感悟古代官箴 筑牢修身之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