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第05版:

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秦伟 刘彦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因此,积极探索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的领导。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首要的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认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方位全面领导的重要性。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促进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才能够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主导,贯彻好、执行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还必须要时刻换位思考,确保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真正地反映出社会公众的诉求,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冲突,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国家安全之大局才能够稳如磐石。

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的深度融合。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必须特别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形成、存在以及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之上的。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进步所形成的。新形势下,要通过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融合来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必须要从国家(政治)层面上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运用法律法规、制度去约束人、管理人,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保障。当前,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相比,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明显滞后。意识形态安全的立法,应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强化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引导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等有效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立法要以引导、规范、教育为主,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在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多元化意识形态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前提下,稳定存续和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意识形态安全目标的实现,关键还是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通过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管理体制、完善意识形态管理制度来强化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将国家安全观融入到制度管理中,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应该倡导宣传的、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被禁止的等等;将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都予以明确,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管理等任务具体到单位和人,压实责任。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管理机制、督查考核管理机制。借助法律制度来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核心要放在预防、剖因环节上,最终通过制度威慑来抓实抓好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网络引导工作

营造弘扬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当前,互联网高度普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再受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因此,必须要特别注重加强网络引导,营造弘扬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来掌控社会公众意识形态方面的动态变化,切实增强对诸如抖音、微信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各大网络传播平台的渗透力,强化社会舆情管理,掌控突发问题、敏感事件、社情民意以及重大舆情等里面公众思想的动态变化,坚决保证精准、快速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研判,引导舆情发展,将各种对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营造弘扬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依托各级党组织,掌握网络虚拟空间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主导权”,多宣传红色基因、正面的人和事。党支部、广大党员要积极、主动发挥正能量,增强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引导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标,为实现“云空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还应该善于运用网络来抓好社会公众的思想教育,营造思想教育的良好“空间氛围”。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争夺国际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社会存在的优势,我们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注重充分发挥这一体系的作用来引导、引领社会认知,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这一意识形态,争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实践中,一是要特别注重加强“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建设,善于将“国际认知”与“中国认知”相融通,将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声音等传播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公众,立足国际舞台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立足本国国情,吸纳、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优秀成果,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加以创新,在中西方之间寻求意识形态的“相对平衡”;二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争夺国际话语权还必须要立足“本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高低不能简单地使用国际认同度来衡量,而是要在能否坚持“本土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来考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成败,从而为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人民警察训练基地)

2022-11-3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6505.html 1 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