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非常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与为政智慧,启示着我们当下进行的治国理政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治理方式既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也来自对世界文明进步成果的吸纳,更是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文化沃土。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步步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一次次浴火重生、绝处逢生,之所以能够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艰苦卓绝,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出今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其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就在于“坚持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等变通思想的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运用道德理想激励自我奋进,运用忧患意识催生自我警醒,运用科学方法提升自我修养,因而成为孕育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和“应时而变”的变通精神;《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向上追求;《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之道,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返古开新、求新求变的精神追求,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内在规定性相契合,是党自我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政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上,历代为政者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理学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道德教化”“礼法合治”等思想理念,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理念,总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的做法、成效和经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引导、行为劝导、文化熏染、理性说服等方面的优势,讲清其在教化人、培育人中的特殊作用,在新时代仍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政治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下大同”“义利统一”“和而不同”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追求情系天下、心系苍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境界。“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将“天下情怀”变为“世界情怀”,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共同进步,兼顾惠本国与利天下。“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和谐思维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是今天我们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实践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