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露露
济宁文化资源丰厚,是孔孟桑梓之邦、运河之都、传统社会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代以来,济宁地区风起云涌,长期处于革命、抗战的前沿位置,涌现出彭建华、冯起、步云亭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一文中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济宁具有独特优势,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要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坚定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传统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社会土壤中形成和流变过来的,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的同时,其本身也“浸润着封建主义思想和小农意识的糟粕,杂糅着许多消极、保守的惰性成分,具有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局限性”。从这一点上来讲,将红色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体现了文化自信。
要使两类文化资源能够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就要找到文化交汇点,达到两类文化资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当中,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的文化。然而红色文化也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当前济宁开展多年的政德教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良好交汇点。政德一词源自于孔子所言“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宝贵政治经验,被我们党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抗击外敌的同时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减租减息等措施提高根据地人民生活水平。抗战胜利后通过土地改革,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从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过去走到现在,从历史走向未来,新时代政德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深挖和阐释,依托济宁丰厚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纳入同轨,建设二者共建的良好体系。同时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如与临沂红色文化基地、淄博齐文化传承发展区开展合作交流等等,做好“两结合”文章。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