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第03版: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时代价值

■孔繁鹏

“士不可以不弘毅”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或知识分子,不能不弘扬坚韧不拔的毅力,因为他的责任重大且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个责任难道不够重大吗?直到生命的结束才停止下来,难道不很遥远吗?曾子的这句至理名言,以及他所代表的这种强烈的担当精神,两千多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形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首先,“弘毅”体现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儒家最为强调的一种责任担当精神。而这种担当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全过程,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的古圣先贤、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当国家蒙难、民族危亡之际,敢于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做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担当起了复兴民族伟业的大任。敢于担当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种优良的品质,而这种精神也被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指出:“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站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弘扬和传承担当精神,以时不我待、岁不我与的紧迫感去迎接新的挑战,去战胜新的困难。

其次,“弘毅”体现一心为民的情怀。以孔子、曾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将行“仁”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以及富民、教民、安民的思想;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制民之产的思想;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这些理念都是在强调要关爱民众,将百姓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本思想。这一理念与我们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息息相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也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我们只有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得到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弘毅”体现了持之以恒的坚守。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如果真的能力不够,你会半途而废。但现在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冉求作为孔子著名弟子,在学习上产生了畏难的情绪,而孔子作为老师告诉冉求,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够,主要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只要自己肯努力去做,持之以恒的坚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达到理想目标。《礼记·中庸》中也记载孔子的一段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意思是说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涵养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永葆担当作为的精神品质,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4-04-2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8853.html 1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