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新征程反腐败斗争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数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丰厚的廉洁文化遗产,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
早在夏商周时期,周公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以敬德保民的思想来保持政权,这种“政德”思想对我国历史上廉洁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春秋早期政治家管子把“礼义廉耻”视为“国有四维”,“廉”是其中之一。《周礼》提出了考核官吏的六项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就是著名的“六廉”说。宋代吕本中著有《官箴》,其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历史文献、文化经典、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直观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历史,弘扬廉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资源,有助于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营造新时代崇廉拒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多次引用传统廉洁文化内容。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张伯行的《却赠檄文》。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小事小节是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良好作风是在小事小节中建立起来的。2017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四知拒金”的典故:东汉王密为报杨震提携之情,晚上准备了金子送给杨震,并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拒礼。这警醒我们,觉悟对一个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重要意义。有觉悟方能辨是非、明公私,有觉悟方能养正气、祛邪气。这样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很多,从官德修养的“直而温,简而廉”,到家风建设坚决防止和反对“衙内腐败”;从防范小事小节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到改进作风要“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这些都提醒全党同志要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建设廉洁政治、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高度自觉,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内容,赋予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指引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