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散文集《故园梦笔》,收入作者10年间创作的58篇散文。书中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也可见作者对文学的热爱。
故乡,意味着我来自哪里。作者出生在鄂西一个小山村,那里有着浓郁的人情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承载着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回忆。那些人和事,从时间的深处被打捞出来,转化为《故园梦笔》情真意切的文字。
诸如“二姐嘴不会说话,一双眼睛却会说话,像含着两汪水”,数学老师“戴一顶旧草帽,绾起裤脚,两手一前一后把着粪桶系,躬着腰,步态呈斜八字疾步如飞”,还有“我们趴在屋檐下的青石板上,对青石板上的滚烫丝毫不在意,将抓来的昆虫放在蚁窝边,以唱歌般的曲调高声大喊‘蚂蚁——蚂——蚁’”这样的记叙。
一个个尚存有昔日生活温度的细节,无疑是一扇扇解读作者的窗口。缺少了这些细节的支撑,书中的一篇篇文字注定流于空洞,无法凸显独特性。因为,作者清楚地知道:只有贴近真实的故土生活,读者才能感同身受。只有热爱故土中的乡民,笔下的人物才能鲜活立体。
书中关于故园的人和事,正是作者乡愁的自然流露。乡愁,愁的不是乡,而是一番情。从积攒着亲情的《老屋》,到传授武艺的《师傅》;从报答母恩的《为母亲买衣》,到盛满母爱的《母亲的酸水坛》……等等,无需多浓烈,也无需煽情,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小人物,一旦在心中扎下根来,就一生无法化开。
于是,那个鄂西的小山村,在作者笔下就是鲜活生动、仪态万方的。那里的人,到了作者笔下也是个性鲜明、面目可亲的。
作者以始终在场的姿态,用白描化的语言,去勾画熟悉的乡村的人和事。像“我们围在火塘边,烧着洋芋,蓝红色的火苗舔着洋芋”的冬夜,“井水从脚背上流过,清凉‘嗖’地一下就钻进了毛孔”的老井,“外婆站在木桥上,头望向我们来时的路”的外婆桥,“粗粗地嚷:‘过来呀,来我给你炒油炒饭’”的三爷爷……等等,无一不烙印着作者的影子。
类似这样的人和事,作者一写再写,抚摸把玩,根本停不下来。读着这样的文字,尤其是身在异乡的读者,心头一定能够体验到作者对家乡深切的爱。
父母的离世,注定是每一个做儿女的心头痛。《忆父亲》一文,让作者对父亲有了更多的思念和理解。“他是一个好人”,邻里乡亲的评价,无疑是对父亲62岁人生的最高褒奖。本就善良、正直的父亲,即便退休在家,也是帮了东家帮西家,始终闲不下来。作者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白描,把一个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诸如爷爷、伯父、外婆、叔父,以及姊妹、同学等,都值得一读再读。作者给自己带来情感记忆与眷恋的同时,也为读者架起了一座通往家乡的桥梁。
当然,作者没有沉浸在回忆中不能自拔,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将来。为此,作者不惜用两篇文字,讲述自己与女儿的相处之道。平淡朴实的文字,饱含着浓浓的母爱。
“对女儿,谈不上要刻意培养什么”“让她在长大后的记忆里,存有她儿时的泥巴坨,和小猪小狗抢吃煮洋芋,趴在屋檐下‘喊’蚂蚁”“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常常照见我们自己都忽略的缺陷,哪怕一丁点细微的错误”。
面对女儿的心理变化、成长烦恼,作者放低身段,把自己放回到一个孩子的高度,既给了孩子全身心的呵护,又让孩子体验了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回忆之路没有尽头,故园在哪里,作者的爱就延伸到哪里。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作者钟情家乡,钟情故园,几十年长存于心的乡愁,不得不表白。
“表白不是解脱,是让乡愁越发坚固地烙印于心;表白又是解脱,即便只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