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4年08月18日
第03版:

济宁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探索和启示

■王世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运河之都”的济宁,积极承担文化“两创”责任,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利用上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济宁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实践探索

济宁市拥有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济宁市因河而兴,依河而建,因商而荣。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济宁市主城区拥有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如东大寺、太白楼、竹竿巷等)、运河码头等。其中东大寺建筑高大巍峨,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竹竿巷位于老运河南岸,因运河而生,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延续至今,是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济宁著名手工业作坊区。济宁在水通、商兴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文化带开发利用布局初步形成。2021年以来,济宁市组织策划实施“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塑“百物聚处,舟楫往来”的运河盛景。街区通过对“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精心布局和建设,培育夜间经济业态,形成了融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时尚休闲、文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全力打响“运河之都”文化品牌。

文旅商融合业态加速培育。依托“运河之都”品牌形象,整合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文化旅游资源,适时推出“运河文化风情游”,依托“运河记忆”夜游项目,按照“文旅商相融合”的思路丰富南岸街区的商旅业态,植入非遗展示,鼓励周边商户建设民宿、博物馆、茶楼戏院,联接河道总督署遗址展示馆、潘家大楼、太白楼等历史文化景点和古运河游船项目,实现“一张通票游运河,一条线路看古城”。

文旅商融合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以宣阜巷、竹竿巷及运河南岸街为重点,高标准规划设计“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在项目打造过程中,建筑实行微调微改,业态实行梳理引导,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活态保护,策划包装实施一批有任城印迹、有历史记忆、有时尚元素的文旅项目,形成“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生动景象。

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的经验启示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商业品牌。深挖大运河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文化景点、传统手工艺等,将各种运河文化元素融入商业活动中,举办运河文化主题的商业活动、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育壮大一批文商融合企业。设立文商融合领域的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创业团队所需的场地、资金、导师指导、市场推广等支持。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政策,为社会力量兴办文商融合企业提供支持。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商业业态。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设计、艺术、手工艺、时尚、音乐、影视等领域。同时推动数字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

引进培育相结合,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适时引进文化领军人才和团队,强化对文化领军人才和文旅商融合产业人才的培养交流,为文旅商融合产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本文系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项研究“山东推进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4-08-1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9008.html 1 济宁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探索和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