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0日
第03版:

总体国家安全观 蕴含的中华智慧

■杨哲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而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在治国安邦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其中 “民为邦本”“居安思危”“奉法强国” 等便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所蕴含的中华智慧。

重视人心向背,秉持民为邦本理念。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历代思想家与政治家均深刻认识到,民心的向背直接关乎国家治理的成败,故而将民为邦本视作政治思想的根基与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儒家秉持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构建起家国天下的善治体系;道家认为民心最为重要,“圣人无常心”,应当 “以百姓心为心”;法家则指出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这些思想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的理念相契合,是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诸子百家对于 “居安思危” 以及国家面临的 “忧患” 有着诸多论述,广泛涉及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家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安危,提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兵家指出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法家认为国之大患在于 “处君位而令不行”“五官分而无常”。居安思危成为历代治世的警世名言,被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不断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的重要要求,强调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无疑是对 “居安思危” 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提倡隆礼重法,秉持奉法强国理念。国家治理制度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步构建并完善。例如舜帝制定五礼、设立五刑;周公制定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荡,各国纷纷通过变法图强,秦国依靠法治实现了天下一统,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法治自此成为历代治国的主要手段。“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无疑是对以法治国、奉法强国这一中华传统智慧的继承与弘扬。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应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将 “民为邦本”“居安思危”“为政以德”“奉法强国” 等中华智慧与新时代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紧密结合,做到守正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此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者单位:中共嘉祥县委党校)

2025-03-3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0235.html 1 总体国家安全观 蕴含的中华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