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为何能超越一般的历史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选择和尊严的深刻作品。电影没有过度呈现残酷战场,而是聚焦于照相馆暗房逼仄的空间,几个人物的命运被紧紧缠绕在一起。他们起初只是想活命,直到显影液中浮现暴行的底片,让他们明白:继续为日军冲洗照片,终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而反抗意味着随时可能丧命。
他们原本一颗颗滚烫的心,也像被显影液浸润了恐惧、挣扎、觉醒、抉择,从互相试探到相互影响再到彼此信任,最终冒着生命危险,将底片掉包并缝进衣服,设法将日军罪证送出去。
阿昌、林毓秀、王广海和老金,每个人物的起点与动机、转折与冲突、成长与代价,都层层递进最后的爆发,让观众清晰地看见“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该如何选择”。
邮差阿昌,从怯懦求生到冒死传递罪证,缘于显影液中目睹的宋班长弟弟遇害惨状——当宋班长因痛失至亲而崩溃大哭时,他最终用力撕扯下墙上的“亲善照”,狠狠地“撕下”了日军摄影师伪善的面具,“我们不是朋友,从来都不是”,这是来自阿昌心底最深处的呐喊。
戏曲演员林毓秀,从最初抱有幻想,到逐渐认清现实;从目睹暴行的痛恨绝望,到后来的隐忍,在演员高叶细腻的表达下被诠释得入木三分。
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的照相馆老板老金,是提出“护送底片”的关键人物。当他为掩护林毓秀母子离开,故意置身于日军枪口下时,那个瞬间,他的身影显得既渺小又伟大。
电影里的视听语言,不仅暗含隐喻,也带给观众强烈的冲击力:子弹上膛,胶卷过片;扣下扳机,按下快门。这一组画面,在快速剪辑中完成了残酷的并置。
照相馆里,老金拉下布景,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最后出现了万里长城。影片通过“一日千里”,让他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分量和情绪的叠加,让他们有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彻悟。
令人情绪叠加爆发的,是尾声的一段平行蒙太奇剪辑。一边是老金拍下的底片,是原本南京老百姓该有的“阖家欢乐、儿女双全、兄弟报国……”而另一边是照片中的百姓正在遭遇“生死离别、支离破碎、绝望哭喊”。强烈的对比,让无数人哽咽。那些被胶片定格的真相,远比文字记载更具穿刺力。
一张张黑白底片或许模糊,却忠实地留存着日军暴行的真相,成为历史的铁证。一个个小人物或许平凡,却在危难和绝望中保存了历史底片,让其成为审判罪恶的“京字第一号罪证”。
时间会流逝,历史不会沉默。山河无恙,吾辈当自强。镜头里的南京,浸着血与泪;照片外的我们,扛着责任与记忆。因为记忆关乎的,不仅是过去的生存,更是未来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