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至圣先师孔子的身世,除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的神话传说外,大家公认最权威的说法来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对此,后人多有不同认知和理解,特别是对“野合”这个词语存有很多误读误解,甚至望文生义,把“野合而生孔子”理解成孔子是“私生子”。
至于那些把“野合”说成男女野外交媾者,更是无知无德无良,不仅亵渎圣贤,也凸显了自己的浅薄与丑陋,令人不齿。但让人无法释怀的是,在曲阜的一些旅游景点上,仍有一些导游持此歪理邪说。
济宁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理应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把至圣先师孔子的身世讲清楚,以正视听。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野合”这个词在周朝春秋时期是什么意思。周朝时代,治理国家的制度是将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贵族官员分别居住,对都城外的郊野土地划分成许多“井”字形方块,让奴隶和平民耕作,就近居住。
《周礼·天官·序官》上说的“体国经野”就是指这种制度。在当时,“体”是划分的意思,“国”是指都城,“野”是指都市外的区域。因此,居住在都市的人称为“国人”,居住在乡野的人称为“野人”。
当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贵族,鲁国武官,居住在都城,在鲁国都城有宅第,而陬(邑)这个地方是叔梁纥的封地,不是宅第。因此,叔梁纥是典型的“国人”,这也是叔梁纥去世后,孔子能随母到鲁国都城居住的原因。
孔子的母亲是平民,家住在陬(邑)附近的尼山脚下,属于“野人”。那时“国人”“野人”的本义就是指按居住地和社会身份划分的不同人群的称呼,“野人”没有任何贬义。
《孟子·万章》记载,“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也表明“野人”之称没有贬义。周朝春秋时期社会和谐度很高,“国人”与“野人”之间是可以联姻的,即为“国野合”。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野合”一词在当时就是指这种“国、野人”联姻,没有其他意思。清代学者梁玉绳对《孔子世家》中的“野合”有个解释,所谓野合,是因为这对夫妇曾“祷于尼丘得孔子”,因而被演绎成“野合”。梁先生的意思是,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这个荒野之地后,而得孔子,也无半点不雅之意。
其次,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的鲁国,那时社会尊崇的是周公思想,“礼”是第一位的。孔子毕生的追求就是“克己复礼”,整个社会对人的出身十分看重。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既拥有祭祀名分,可入太庙主持祭祀大典,又被鲁国国君和大夫们高度赞赏倚重,也充分说明孔子父母“国野合”的婚姻是堂堂正正的,绝非一些无知之人所曲解的那种“野合”。
再次,还有些人拿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话来歪曲孔子的身世,说什么孔子都承认自己出身低贱,其实这更是一种无知。请看周公是怎么说自己的,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而且又辅佐天子,我的地位不能算低贱了”。
这充分说明,在周朝春秋时期,“贱”的本义是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丝毫没有“人格卑鄙”的意思。正像当时的“百姓”是专指贵族,而今成了“平民”的代称,当时的“爪牙”专指武将的得力助手,满是褒义,而今演变成了“帮凶”,完全变成了贬义。
汉语中有很多词汇都随时代变迁而其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如果离开了时代背景,只会望文生义,难免贻笑大方。以上充分说明,孔子说自己“吾少也贱”,是说自己年少时社会地位低下,毫无出身不光彩之意。
作为孔子诞生地,济宁更应该对孔子身世这一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本清源,这也是为历史负责,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