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内核,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家风家训包含着修身明德、勤俭治家、廉洁齐家等方面的智慧,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以修身明德筑牢家风根基。古代家风家训把修身作为一切的根本。南丰曾氏是“宗圣”曾子后代,其家训主张修身明德,强调修养人格的重要性。曾巩在《答袁陟书》中说:“至于仕进之说,则以巩所考于书,常谓古之仕者,皆道德明备,己有余力,而可以治人,非苟以治人而不足于己。”曾巩的父亲去世后,他在兄弟间承担起父亲和老师的责任。当弟弟们出仕一方后,曾巩还作《寄舍弟》《喜二弟侍亲将至》等诗表示时时关心,督促他们坚守祖训,谨守修身明德的为官做人之道。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修身明德,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积极内容,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形成良好家风。
以勤俭治家传承优良家风。勤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晚清重臣曾国藩教诲其子,“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通,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让他们锤炼勤劳、俭朴和谦虚谨慎的品质。不苟取、不贪奢,才能为官清廉,家道持久。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传统家风中汲取勤俭智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俭治家、以俭兴业,杜绝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节俭、反对浪费,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涵养艰苦朴素的良好家风。
以廉洁齐家涵养清风正气。清风正气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焦裕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家风,一直是全党学习标杆,为营造清廉务实的党风政风注入动力。周恩来定下的“十条家规”为全党树立了公权姓公的典范,强化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当下,随着市场经济对党员干部的考验日益严峻复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大,这为党员干部强化家风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和严格的要求。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利用从政积累的“人脉”和“面子”非法牟利。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党风政风,更对干群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家风建设纳入党的纪律,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可以说,和谐美满的家庭是干事创业的“加油站”,清廉俭朴的家风是秉公用权的“导航仪”。党员干部都要做到廉洁齐家、防微杜渐,以优良家风涵养务实作风,汇聚和谐社风,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注入“家”的力量。
(作者单位: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