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雪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中,家国情怀是凝聚民族共识的文化基因,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密不可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衰休戚与共。从“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到“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古人的诗句、今人的歌声,无不承载了对故土的深沉眷恋,饱含了对民族共同体的强烈认同,彰显了对祖国统一的担当护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只有读懂了中国人心中的家与国,才能真正理解共产党人为谋求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奉献与牺牲。
家国情怀源自家国同构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悠久的“家国同构、忠孝一体”历史记忆。周初实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从周王富有“天下”到诸侯立“国”,再到卿大夫设“家”,层层“封建”构成了“大家”与“小家”的联系。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家政”平稳关系“国政”清明、“天下”太平。秦汉以后废分封行郡县,虽然“血缘纽带”被“孝亲忠君”所取代,但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早已久经德性教化成为士大夫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守。世事变迁,当古代臣民退场而现代公民登台,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开始承担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的重要职能。家是国之本,国是千万家。家与国借由现代社会治理变得更加紧密,国富与民强的良性互动也更为鲜明。
家国情怀需要忠勇清正的家风支撑。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蕴含着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处世原则和行为规范。《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仅承担着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重任,更担负着塑造德性人格、培育家国情怀的职责。从颜之推“泯躯而济国”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周恩来“十条家规”到焦裕禄不许孩子“看白戏”,家风建设不仅力求营造孝悌和睦的好氛围,世代传承勇赴国难的赤子心,还力戒因家风败坏而违法乱纪、贻害社会。百年党史书写了共产党人爱党爱国、律己清正的红色家风,形成了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的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以身许国的担当情怀融入家风建设,以廉洁齐家做社会表率。
家国情怀追求以国为家的精神归宿。家国情怀的心理养育场是家,政治实践场是国,只有把家风熏化养成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家国情怀才能得到纵向的代际传承和横向的力量聚合。中华儿女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兴盛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无论是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还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抑或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书写着以国为家、不计个人生死荣辱的春秋大义。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共产党人以振兴中华的志气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这其中,从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到拼命也要改变兰考命运的焦裕禄,从甘作隐姓埋名人的黄旭华到殉职在脱贫攻坚路上的黄文秀,无数先锋战士用热血诠释忠诚,用生命守护家国。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今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当弘扬家国情怀这一“民魂”,将其内化为爱党爱国的政治操守和为民服务的人生志向,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助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作者单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