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会有一些食用后的鸡骨头、羊骨头,更多的是猪骨头,奶奶一块也不舍得扔。
鸡的长腿骨要做老式织布机的配件,名叫鸡摽,起固定作用。这器件,用大公鸡的长腿骨更好。猪头上有一块耳骨,奶奶把它做成饰品,戴在小孩的手腕上。
大多数的骨头,奶奶做菜时要回锅反复炖,带骨头的菜喷香扑鼻。这些骨头回锅几次后,还要收起来。奶奶用锤子把这些骨头一块一块地砸碎,装到一个竹篮子里,挎到村东头的大石碾上碾压,直到粉碎成末。
这个大石碾几百年了,碾盘平整,碾磙圆滑,是村里轧豆扁、辣椒糊、花椒粉的好工具。推碾很费劲,奶奶把砸碎的骨头摊在碾盘上,往固定碾磙的木框孔里插上两根长棍,奶奶推一根,姐姐推一根,然后吱吱吜吜地推起来。
奶奶边推碾边用铁铲子翻骨头,有时候用炊帚扫一扫骨头末,推不了几圈,就停下歇一会儿。不知多少圈,多少遍,这些碎骨头碾成了细细的粉末,比面粉还要细。奶奶细心地把骨头末扫起来,装到带来的陶盆里。那个年代没有塑料盆、铁盆、铝盆,陶盆是最常用的盆。
到了家里,奶奶就开始准备做骨头丸子。把萝卜剁碎,再把葱、姜剁碎,把花椒放到热锅上炒熟,再放到案板上用擀面杖轧成花椒面。最后把这几样加到骨头末里,再加上面粉和水拌匀放盐,丸子的馅就准备好了。
姐姐把柴禾也预备好了,锅里倒上棉籽油,烧热,奶奶就往锅里下丸子。左手抓一把丸子馅,轻轻一挤,拳眼就挤出了一个丸子。右手大拇指轻轻一挑,一个丸子就下了油锅。不大一会儿,锅里就漂满了丸子,在热油中起伏翻滚,不大一会儿就炸成了金黄色。
奶奶见丸子熟得差不多了,就用铁笊篱把丸子捞出来,沥干净油放到一个小盆里,再往锅里下入丸子。骨头丸子吃起来又脆又香,至今想来回味无穷。
骨头丸子炖汤吃最好,奶奶做汤时,先在锅里加一点油,烧热后加葱丝、姜丝,再加嫩白菜叶,加水烧开后放入骨头丸子,开了锅就可以盛碗了。骨头丸子汤味道鲜美,吃的时候要小口,细嚼慢咽,别叫没碾碎的小骨头扎嘴。
记得有一年,我就被扎过一次,过了几天嘴还疼呢。吃上一颗丸子,再慢慢喝上一口汤,那汤的美味真的稀世少有啊。
今年春节,我专门留下了一些吃剩下的骨头,也想做一回丸子,但一想到平时鱼肉不断,现在谁还吃这个,也就作罢了。
奶奶离世多年了,奶奶做的骨头丸子的香味,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