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悠远的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激荡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
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从甲骨文、金文到简帛文、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标志性成果,圣贤的哲思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再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再到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再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些“精神内核”让中华文明从始至终都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成功应对了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风险挑战,从而使中华民族可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朱熹园,他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意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自鸦片战争起,文明蒙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中国的仁人志士发愤图强、越挫越勇,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汇聚成一股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特别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真正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传承,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中华文明并从中汲取养分,还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奋斗。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