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6日
第03版:

“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

■韩文滕

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总结,它成功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我们称之为“第一个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称之为“第二个结合”。通过字面不难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包含了方方面面,其中已经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呢?通过这种拓展,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概念从“中国具体实际”这个概念中彰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理更加具体细致;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

赓续文化血脉的时代使命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带着这样的深邃思考,今年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一系列精辟的阐释,深刻的分析,指引着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选择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方面,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方式来传播、阐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学会“说中国话”、学会“写中国字”,通俗地讲,就是要让老百姓认识;另一方面,还要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增进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心理层面的认同与共识,通俗地讲,还要让老百姓认同。“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一个结合”走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理论叫“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上的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等都没有逃脱这个陷阱。中华民族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文化战略。因为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驱动环节,相较于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是国家力量中更内在更持久的力量。所以面对空前严峻的外部压力,我们必须要人心思齐、要立根铸魂、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而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国精神正是来自于我们的根和魂,正是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3-09-0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5867.html 1 “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