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培宾
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多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与方针体系,城乡融合发展是响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本质需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内容,当务之急在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空间承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联动发展的关键枢纽。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环节和相对独立的经济综合体,是新时期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表现为城市向乡村延伸,农村向城市靠拢,形成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局面。
城乡社会的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城乡人口的交流和流动,实现城乡社会的共同发展。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愿望,实现农村生产力与城市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优劣互补、双向循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城乡开放和融合,推动形成城乡互补互促互利互融、共建共享共荣的发展共同体,这包括城乡教育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产业共同体等。在县域范围内,通过统筹考虑“要素—资源—空间”三个维度,从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普惠共享、空间格局协调优化三个方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城乡融合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城市和乡村本是历史的统一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内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引导城乡地区之间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物质极大富足。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受生产要素制约,生产要素流通的自由度和顺畅度会直接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城乡融合进程。人口大量流动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破除农民思想狭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理论内涵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的全面融合,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出现差异化,部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数量增加,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路径、方向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各地区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潜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协调、互动交融,通过城乡开放和融合,推动形成城乡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发展共同体。这体现在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融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随着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重要特征,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基本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规划一体化、功能衔接、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格局,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这包括加强县城建设与周边地区的互动,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及加强县域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富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和创新,政府将制定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推动土地、金融、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政府还将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合力。
整体而言,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正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依然是发展低地,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依然需要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4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