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兆 徐国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能够为当代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支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其中,儒家君子人格作为古代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其蕴含的诸多宝贵品质对于今天提升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换言之,共产党人应做新时代的君子。
传承仁爱为民品质,做为民服务的君子。儒家仁爱思想主张君子要“泛爱众”而“亲仁”,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关怀中实现“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对于君子来说,修身成仁是前提,实现“庶、富、教”的事功是终极使命。这种立命为民的使命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民至上理念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汲取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精华,在调查中了解群众所想、在思考中找准群众所难、在实干中实现群众所愿,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终追求。
传承勇毅担当品质,做履职尽责的君子。崇尚担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始终贯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长河之中。从孔子倡导“仁者先难而后获”到孟子崇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徇国家之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世代圣贤面对世事纷乱与黎民祈盼,都以毕生行动诠释了担当实干的品格。这种弘道自觉、担当勇为与中国共产党所要求的履职尽责相融相通。新时代,面对许多亟待认识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干部既需要以“先之,劳之,无倦”的韧劲兢兢业业干工作,还需要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踏实谋事业。
传承慎独自律品质,做廉洁奉公的君子。儒家认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表,君子在义利选择上必须保持清醒的道德理性。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儒家并不排斥对利的正当追求,但前提是符合道义法律底线。而要做到这一点,务须慎独自律。《大学》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无论周围是否有人监督,都要设想自己处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境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随着时代发展,党员干部面对的权色名利诱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和隐性化的趋势,这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握有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更要做到慎独自律,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切实保持清廉本色。
传承好学内省品质,做本领高强的君子。儒家思想认为好学内省是君子人格的明显标识,也是其人格养成的关键途径。对于为何学习《论语》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免于无知守旧的落后困境,保持前进奋斗的精神姿态。当然,学习也是内省知耻、见贤思齐的过程。所以孔子主张“知耻而后勇”,要在认识自身能力与理想境界的差距后,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谦逊开放的姿态保持不断精进。每一名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来扩充自身知识,做到应对改革难题创新解决有思路、有方法、有效果。同时,要对标先进、学习榜样,提升自己独立科学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服务现代化治理的底气。(作者单位:曾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