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第03版:

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

■管馨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聚力改革创新,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依托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带动,以改革创新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在人口流动方面,建立以常住地为基础的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健全以公民身份证信息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鼓励专业实用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在土地配置方面,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依托汶上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有效途径。在资金支持方面,创新城乡发展建设资金支持方式。持续放大挂职金融副县长、金融副镇长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入乡激励与规范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塑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全面落实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推动邹城、曲阜与济宁市中心城区共建都市区。对邹城、曲阜、嘉祥、梁山等县级行政区,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文化旅游、港航物流等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在细分领域上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县域品牌。对汶上、金乡、泗水、鱼台等县城,发挥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为更多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支持微山县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厚植民生福祉,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就业增收方面,完善就业支持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环境。深入推进“技能济宁”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机制。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在公共服务方面,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与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学位供给。加大基层卫生健康投入,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科学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完善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实施“百区千村”三年行动,以示范片区创建为着力点,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统筹多元主体,推动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增强政府统筹协调能力,完善市、县级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布局和产业发展互补协同。强化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激发农村要素资源的活力,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与市场的主动对接。创新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大力度推进“多网融合”,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支持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文化传承利用等方面工作,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护的积极性,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升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以济宁市为例”阶段性成果。)

2025-01-0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4675.html 1 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