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王鹏 程强 王飞)近年来,邹城市深入贯彻“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理念,充分发挥省派工作队及市派、县派第一书记跨村联建“指导员”作用,将资源集零为整、要素攥指成拳,打破地域、领域壁垒,推动帮扶村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治理联动,实现抱团发展、连片振兴。
抓好组织联建,统筹人才资源。在第一书记选派上,打破传统“一人一村”选派模式,按照地缘相邻、人文相近、产业相似原则,实行“攥成拳、抱成团”片区化精准选派,把党建能手选派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把经济能手选派到产业薄弱村,把群众工作能手选派到矛盾纠纷较多的村,大束、张庄示范片区由济宁市派第一书记为主体全覆盖。在组织体系建设上,邹城市充分发挥下派帮扶组团优势,实行“驻村工作专班领导—工作队长负责—第一书记协同”工作模式,由第一书记担任跨村联建“指导员”,先后成立14个跨村联建片区党委,每个片区确定1个中心帮扶村驻点办公。通过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分级负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片区在打造党建特色、激发产业活力、做优服务保障等重点任务上持续发力。各片区以组织“共建”为基石,以资源“共享”为引擎,以活动“共办”为载体,以产业“共富”为目标,常态化召开工作例会、季度工作观摩,以互学互比促实干争先、抱团取经带全域提升。
抓好产业联营,用好项目资源。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统筹协调作用,引导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发展要素集聚使用,推动项目组团共谋、技术组团共享、品牌组团共创、产品组团共销,实现强村带动、多村联营。发挥第一书记对上争取优势,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立足“一菌一渔一茶叶、两薯两莓仨桃”特色产业,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集中连片实施1个省派工作队帮扶项目、9个市派第一书记项目、13个县派第一书记项目,持续擦亮中心店镇草莓、看庄镇土豆、峄山镇油桃、大束镇蘑菇等特色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此外,积极发挥第一书记派出单位优势,通过政策支持、驻村调研、联建共建等方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片区发展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争技术,高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提升村庄内生发展动力。2024年以来,2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平均收入达到16.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的村庄达到396个,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先后到帮扶村走访调研330余次,举办支部联建等活动110余场,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610.5万元、社会捐助73万元。
抓好治理联动,聚焦社会治理。邹城市按照“党建引领、网格协同、村民参与”思路,健全网格划分体系、完善信息收集体系、创新问题化解体系,着力破解片区联动不畅、村与村责任不清等难题。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密切关注倾向性、苗头性事项,以片区为单位建立困难户、信访户台账,结合生活需求和民意诉求,依托“连心茶馆”“党群夜议会”等村民议事平台,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12起,服务群众209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区。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出发点,第一书记常态化开展“敲农门、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密切与群众日常联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全面提升村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累计办好民生实事600余件,开展健康义诊、送戏下乡、技能培训等活动290余场,协助开展电信防诈骗、医保缴纳、防火防汛等宣传活动230余场。